∼∼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處暑驚秋
處暑Stopping the heat(8月23日-9月7日)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秋天的第二個節氣,序屬初秋,陽曆8月23日至9月7日。
處,是「止」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進入秋涼天,暑熱止步。所謂「處暑寒來」、「爭秋奪暑」。但事實上,三伏天的餘威仍在,氣溫常如夏季般酷熱不堪,俗稱「秋老虎」。
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是說這是老鷹出獵的季節;萬物開始凋零;黍、稷、稻、粱等五穀農作成熟,這也是一個豐饒的季節。
立秋和處暑之間,正是陰曆的七月,俗稱鬼月。傳說是眾鬼出離鬼門關的月份。
其中,七月十五道教稱中元節,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台灣各地會舉辦中元普渡的祭祀儀式。包括祭地官、祖先、好兄弟、屋神(也稱地基主)。
這是一個融合儒釋道文化的節日。漢朝時人們祭祀田神和祖先祈求來年豐收;佛教傳入,則結合目蓮救母故事。
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蓮的母親行惡落入餓鬼道,食物入口便化為炭火。佛陀便指示於七月半備百味五果與各方僧眾共同祭祀,始能救母脫離苦海。
在道教,七月半則是掌管陰曹地府的「地官大帝」誕辰,祭拜地官,也順便照顧孤魂野鬼。因為農曆七月好是好兄弟出來放風的日子。地官是誰?地官是舜,遠古的帝王,農耕出身,愛民如子的賢君。總之,這是一個結合了對眾生悲憫,對陰司恐懼,對神明敬畏的情感複雜的節日。
從祭品和儀式中看出人們又嫌又怕又憐的又敬的奇妙心理。
不同時供祭香蕉、李子、梨。閩南語發音:「招你來」
不供釋迦,對佛不敬。
不供蓮霧,空心。
不供生食,視祖先如生。
供品放矮凳,體恤地基神(屋神)身高不高。
普渡就是中元節的重要活動,包括搶孤(搶奪祭品)、放水燈(給水中亡魂照路)、跳鍾馗(驅離亡魂)等等...時間在午後,地點要在公共空間,不能在自宅。
看來動機似乎以嚇走亡魂、討好亡魂、 祈求庇佑為主。
也因為恐懼的心理,鬼月有些禁忌。譬如:不拍肩、不戲水、不走夜路,不晚上曬衣、不買房。信不信?看各人心裡怎麼想。幾千年的文化,已經形成情感上的被動行為。鬼月文化流傳在部分亞洲國家。中共對怪力亂神管制甚嚴,與台灣民間的習俗有所出入。但信仰與迷信存乎一心,對「天」存有敬畏,是否迷信,好與不好,很有討論的空間。
入秋氣候逐漸乾燥,食物應以清淡滋陰潤燥為宜,避免辛辣。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多喝水。
處暑的秋意不濃,多的是殘暑的暑熱。頻率漸增的颱風驟雨,一次帶走一點暑意。繼立秋的利奇馬颱風之後,輕颱白鹿接棒在處暑報到,在南部帶來豪雨和汛災。北部則挾帶間歇性的風雨,呼嘯而去。今年的處暑,台灣被選舉的氛圍籠罩,紛擾而肅殺。
回顧千百年前的處暑,古人以文字記下他們的所見所感。
或言處暑的炎熱與乾旱。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犂。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宋 王之道
應該是北方,初秋三伏天的炎熱,田中久旱,歡喜迎來難得的秋雨。
或言處暑的炎涼交替與突然的風雨。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凉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處暑後風雨》宋末元初 仇遠
急風涼雨襲破窗紙,送走暑熱,夏天的扇子收了起來。
童子讀著歐陽修的《秋聲賦》。《秋聲賦》說著什麼呢?
說秋雨:「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說秋風:或「鏦鏦錚錚,金鐵皆鳴。」或「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說秋聲:「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童子不會懂得秋天老人的心情。他看到聽到的不過是秋日的多變,好奇秋聲的來處。老人驚詫於秋天的能量,在巨大的變動與毀壞中還能向榮。
或從處暑的三候,靜觀天地自然的變化。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
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
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
緩酌罇中酒,容調膝上琴。
《詠廿四氣詩 處暑七月中》唐 元稹
鷹開始為它的生存而搏擊,天地萬物從凋零走向嚴酷。
五穀豐登,秋蟲孕育。這是初秋處暑的景象。
在鷹的獵殺,與禾黍的熟成中,逐漸感悟到心的寧靜。
生命有它的規律。順著規律,是一種態度,逆著規律,也是一種態度。畢竟人是萬物之靈,靈魂決定生命的姿態。
從容小酌,撫琴ㄧ曲。慢與靜,對許多人來說,是秋日最好的步調。
吳萍康 108.8.23.處暑
聲樂家吳萍康簡介 吳萍康是近年來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家之一。她結合西洋美聲,通俗歌曲與30年代上海老歌的古典唱腔,兼融雅俗,通貫中西,創造出一種色彩豐富,講究行腔咬字,具有藝術質感,親切又優雅的大眾歌曲風格,在海峽兩岸獨樹一幟。中西語言與歌唱風格的掌握,使她成為國內少見的跨領域演唱家。 吳萍康也是海峽兩岸掌握上海老歌,將國台語歌謠藝術化、與中國藝術歌曲親切化最具代表性的演唱家。是富於中國知識份子氣息的歌手,具備歌唱舞台魅力的詩人。她富於感染力的歌聲,活潑優雅的舞台風格與豐富的文化素養,開創了傳統歌謠的新聲,提升了通俗歌曲的質感,留住 20 世紀初與國府遷臺以來老歌的時代身影與優美氣質,識者稱為「海峽兩岸最美麗的聲音」。 曾任警廣古典音樂節目「音樂湖畔」製作主持人,目前從事中西歌曲演唱教學,於台北多所社大及民間歌唱班開設西洋金曲殿堂、傳唱經典等課程,獨創成人卡拉OK歌唱教學系列,從發聲技巧到舞台展演的全方位教學,成績斐然。2018年,成立「萍康音樂沙龍」網路平台,作為演唱作品與歌唱教學的總結呈現。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立秋風雨自飄颻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8月8日-8月23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立秋風雨自飄颻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8月8日-8月23日)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每年陽曆八月七日或八日左右。
因為是陰曆七月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也稱七月節。秋同「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於此而揪斂也。」是說萬物離開豐盛的夏日,漸次凋零。「一場秋雨一場寒」,此後每下一場雨,氣溫就降低ㄧ點,往寒冷的季節走去。
禾火合成秋。立秋屬於孟秋,還是三伏天的末伏大熱天,「秋老虎」天氣,亦稱「長夏」。為防秋燥,在中國大陸的南方,有「啃秋瓜」的習俗,就是吃西瓜以迎秋。蓮子、木耳、山藥、芝麻、蜂蜜等滋陰潤肺的食物正當時。
立秋也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五天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恰好一個節氣。涼風、白露與寒蟬鳴叫,是立秋的三個節氣特徵。
此時,梧桐開始落葉,所以有「葉落知秋」的成語。宋朝還有「梧桐報秋」的儀式。立秋這天,宮中把盆栽梧桐移入殿內,太史官待「立秋」時辰一到,高聲報奏。奏畢,並使梧桐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是最早的八個節氣之一。地位相對重要。周朝天子有西郊迎秋的儀式,白衣白車祭白帝蓐收,歌《西皓》、跳八佾舞《育命》,入圃射牲,殺獸祭薦宗廟,祈求秋日耀武揚威立戰功。
立秋也是收獲的季節,故有祭祀土地神,慶豐收豐收的習俗,在屋頂窗臺晾曬衣服和農作,稱「曬秋」;各種市集,交流繁忙,稱「秋忙會」。朝野祭拜並品嘗新秋收成的米穀。
今年2019年立秋的前一天,是陰曆七月七,又稱七夕或乞巧節,少女們乞巧、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紮巧姑,祈禱獲得如意的婚配。也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
由於針黹工夫,是婦女重要的生產力,故於七夕時,向針神巧姑祈求心靈手巧,名為「乞巧」。
《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講的便是七月立秋,女子織布;織成布匹,九月製衣。
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七夕的乞巧包括:水面漂針、月下穿針、種芽繫絲、蛛網結絲、彩樓鬥巧、催眠度巧等等...過關得勝者為得巧,十分別致。宋元時期,七夕還有專門賣乞巧物品的乞巧市。七夕成為中國的「女兒節」。
七夕起源於西周,祭祀牽牛織女星的節日。七夕的夜空,最明亮的織女星與牛郎星遙遙相對。漢朝時衍生成牛郎織女的故事。推測應是農耕社會的經濟形態中,男耕女織,匱乏的戀愛生活,寄託在星宿神話中,以求慰藉。
七月七日為織女誕辰。在臺灣,織女稱為「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這天,要準備麻油飯與雞酒湯,呈上七碗,供七娘媽和她的六位姊姊享用。
香港,稱織女為「七姐」,奉為針神。也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測試並祈求七姐傳授巧手。
七仙女的故事深入人心。孝順誠懇的放牛郎,得到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善紡織的仙女為妻,應是農耕時代所有基層男士的夢想。而女子則為了擁有一手好針線,得到一樁好姻緣,求神求仙,殫精竭慮。從民俗看見古人的夢想,也看見生命追求幸福的渴望與艱難從來都是一樣的。
秋是衰老的開始,肅殺的象徵。古人早衰,好說老。唐朝文宗韓愈說自己年未四十便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無論就外形、心態,實在衰老太快。幸好我們不是古人。現代人的秋天,輕盈許多。我想除了健康的問題,對美的喜愛,決定了生命青春的狀態。
愛美,會用一種建設性的態度和眼光,處理生活中的事物,用灑脫怡然的姿態,飛向生命的高處。會用一種孩童的心情,好奇探索,遊戲人間。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多學生上你的私人班?花那麽多時間,還多花錢?他們追求什麼?當歌星嗎?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我說,每一個人的追求容有不同,但他們,我的感覺應該就是單純追求快樂,追求「美」吧!真要說有什麽共同的特質,就是孩子的天真、不屈服於歲月的率性和追求「美」的意識吧。他們只想把歌唱得好而更好,與人分享而已。
我自己不喜歡用老來自我催眠,也不喜對人談老。我希望我的班級是個忘齡的海港。歲月留在門外吧!我們只要青春,我們只要現在,我們不受年齡框限,自由揮灑,彼此溫柔對待。
獨倚西樓夜漸深,下弦月欲近觜參。
立秋是日微微雨,病暑衰翁稍慰心。
宋朝方回寫出一個蕭瑟的人生黃昏:深夜、下弦月、不耐暑的衰翁。
但還是覺得唐朝劉禹錫樂觀有志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人說悲秋,我的秋天是詩情如鶴上碧霄!
經歷漫長酷熱的大暑,一場6級的地震,台北立秋的第一天迎來強颱利奇馬。利奇馬來勢洶洶,半夜暴雨橫掃,轟炸般過境。原來秋天也可以用這樣暴烈的姿態開始。天災,提醒了人生無常,人心會不會因此變得謙卑些,知足些,更柔軟些?
我想,秋天應該有ㄧ種乾淨澄明的心境。如宋人劉翰的立秋詩寫的: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吳萍康 108.8.8 立秋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立秋風雨自飄颻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8月8日-8月23日)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每年陽曆八月七日或八日左右。
因為是陰曆七月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也稱七月節。秋同「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於此而揪斂也。」是說萬物離開豐盛的夏日,漸次凋零。「一場秋雨一場寒」,此後每下一場雨,氣溫就降低ㄧ點,往寒冷的季節走去。
禾火合成秋。立秋屬於孟秋,還是三伏天的末伏大熱天,「秋老虎」天氣,亦稱「長夏」。為防秋燥,在中國大陸的南方,有「啃秋瓜」的習俗,就是吃西瓜以迎秋。蓮子、木耳、山藥、芝麻、蜂蜜等滋陰潤肺的食物正當時。
立秋也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五天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恰好一個節氣。涼風、白露與寒蟬鳴叫,是立秋的三個節氣特徵。
此時,梧桐開始落葉,所以有「葉落知秋」的成語。宋朝還有「梧桐報秋」的儀式。立秋這天,宮中把盆栽梧桐移入殿內,太史官待「立秋」時辰一到,高聲報奏。奏畢,並使梧桐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是最早的八個節氣之一。地位相對重要。周朝天子有西郊迎秋的儀式,白衣白車祭白帝蓐收,歌《西皓》、跳八佾舞《育命》,入圃射牲,殺獸祭薦宗廟,祈求秋日耀武揚威立戰功。
立秋也是收獲的季節,故有祭祀土地神,慶豐收豐收的習俗,在屋頂窗臺晾曬衣服和農作,稱「曬秋」;各種市集,交流繁忙,稱「秋忙會」。朝野祭拜並品嘗新秋收成的米穀。
今年2019年立秋的前一天,是陰曆七月七,又稱七夕或乞巧節,少女們乞巧、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紮巧姑,祈禱獲得如意的婚配。也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
由於針黹工夫,是婦女重要的生產力,故於七夕時,向針神巧姑祈求心靈手巧,名為「乞巧」。
《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講的便是七月立秋,女子織布;織成布匹,九月製衣。
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七夕的乞巧包括:水面漂針、月下穿針、種芽繫絲、蛛網結絲、彩樓鬥巧、催眠度巧等等...過關得勝者為得巧,十分別致。宋元時期,七夕還有專門賣乞巧物品的乞巧市。七夕成為中國的「女兒節」。
七夕起源於西周,祭祀牽牛織女星的節日。七夕的夜空,最明亮的織女星與牛郎星遙遙相對。漢朝時衍生成牛郎織女的故事。推測應是農耕社會的經濟形態中,男耕女織,匱乏的戀愛生活,寄託在星宿神話中,以求慰藉。
七月七日為織女誕辰。在臺灣,織女稱為「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這天,要準備麻油飯與雞酒湯,呈上七碗,供七娘媽和她的六位姊姊享用。
香港,稱織女為「七姐」,奉為針神。也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測試並祈求七姐傳授巧手。
七仙女的故事深入人心。孝順誠懇的放牛郎,得到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善紡織的仙女為妻,應是農耕時代所有基層男士的夢想。而女子則為了擁有一手好針線,得到一樁好姻緣,求神求仙,殫精竭慮。從民俗看見古人的夢想,也看見生命追求幸福的渴望與艱難從來都是一樣的。
秋是衰老的開始,肅殺的象徵。古人早衰,好說老。唐朝文宗韓愈說自己年未四十便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無論就外形、心態,實在衰老太快。幸好我們不是古人。現代人的秋天,輕盈許多。我想除了健康的問題,對美的喜愛,決定了生命青春的狀態。
愛美,會用一種建設性的態度和眼光,處理生活中的事物,用灑脫怡然的姿態,飛向生命的高處。會用一種孩童的心情,好奇探索,遊戲人間。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多學生上你的私人班?花那麽多時間,還多花錢?他們追求什麼?當歌星嗎?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我說,每一個人的追求容有不同,但他們,我的感覺應該就是單純追求快樂,追求「美」吧!真要說有什麽共同的特質,就是孩子的天真、不屈服於歲月的率性和追求「美」的意識吧。他們只想把歌唱得好而更好,與人分享而已。
我自己不喜歡用老來自我催眠,也不喜對人談老。我希望我的班級是個忘齡的海港。歲月留在門外吧!我們只要青春,我們只要現在,我們不受年齡框限,自由揮灑,彼此溫柔對待。
獨倚西樓夜漸深,下弦月欲近觜參。
立秋是日微微雨,病暑衰翁稍慰心。
宋朝方回寫出一個蕭瑟的人生黃昏:深夜、下弦月、不耐暑的衰翁。
但還是覺得唐朝劉禹錫樂觀有志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人說悲秋,我的秋天是詩情如鶴上碧霄!
經歷漫長酷熱的大暑,一場6級的地震,台北立秋的第一天迎來強颱利奇馬。利奇馬來勢洶洶,半夜暴雨橫掃,轟炸般過境。原來秋天也可以用這樣暴烈的姿態開始。天災,提醒了人生無常,人心會不會因此變得謙卑些,知足些,更柔軟些?
我想,秋天應該有ㄧ種乾淨澄明的心境。如宋人劉翰的立秋詩寫的: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吳萍康 108.8.8 立秋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豔陽小暑三伏天 小暑Slight Heat(7月7日-7月22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豔陽小暑三伏天
小暑Slight Heat(7月7日-7月22日)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時序進入季夏。因為是陰曆六月,也稱六月節。盛夏天氣,非常炎熱。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小暑之名:「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意思是未至大熱。不過平均30度的高溫,已足夠使人慵倦。
南方入旱,北方多雨,「出梅」、「入伏」是小暑天的共同特徵。
古人把從陽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一年中最熱的時期,稱為「三伏天」。
分別是初伏、中伏、末伏,意思是陰氣伏於陽氣之下,時長達30-40天。
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三國時就有「伏日吃麵」的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還吃熱湯麵:《魏氏春秋》說玄学家何晏膚色天然白皙,非敷粉所致,有這一段描寫:「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湯餅」是熱湯麵。大熱天吃熱食,喝熱湯,應該是避惡強身的意思。
也有一種漢朝開始流行的「炒麵」。用鍋將麵粉乾炒,和水加糖拌著吃,醫書認為可以止瀉、解煩熱。宋朝皇帝會在小暑的「陰曆六月六」這日,賜飲百官,以示恩賞,稱「天貺節」,天子祭天賜炒麵的節日。
「炒麵」像我們今天吃的「米漿」或「麵茶」。是古風食品,小時聽過推車擔子「ㄉㄟˊ」呀,「ㄉㄟˊ」呀的叫賣聲,一個擺著白泡泡膨餅的玻璃櫃,喔喔響著的白鐵大茶壺,經過街巷時,蒸騰熱氣,瓢盆叮噹,很有聲勢。現在十分老街上也看過一家小吃店,用古老的白鐵壺沖茶,配著圓圓的膨餅或油條,吃來香濃可口,很有古早的fu。我的媽媽早幾年常做這點心吃,但習慣稱「炒麵」,我想這是歷史的名稱,她江蘇人。從食物上,仿佛看到時光久遠的聯結,這是一種異樣的感覺。
在台灣,六月六,消暑盛品則是仙草冰與米笞目。現在加入芒果冰。小暑芒果盛產,微酸的金煌,鮮紅而甜的愛文,清香的綠色土芒果...小暑的味蕾綻放。
小暑曬書曬衣服也是古老習俗。
端午ㄧ過,媽媽就開始把舊衣服箱箱籠籠打開,攤在陽台上曝曬。「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家家曬紅綠。」民間、皇宮寺廟除了曬衣服,也曬經書、文檔,稱「曬伏」。除濕除蟲去霉氣的意思。
小暑多雷。進入小暑,電光與遠雷,不時出現。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黄梅。」是說梅雨結束,雷雨來臨。台灣則進入颱風季節。暴風雨帶來劇烈的衝擊。
小暑節氣特徵,古人總結有三:「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擊。」是為三候。
熱浪中風吹在身上不再涼爽,新生的小蟋蟀躲在牆邊,等待長成,幼鷹振翅學飛。
這是一個夏天萬物生機勃勃的畫面,世界充滿了生命的躍動。唐朝的詩人元稹,完整地結合這些觀察,寫下他的小暑詩。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小暑六月節》唐·元稹
熱風、雷雨、潮濕的天氣。蟋蟀與幼鷹的長成。充滿歡喜。
他的好友白居易,則用「心靜自然涼」的「極簡主義」來消暑。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消暑》唐 白居易
曾經看過幾部越南電影,導演對人們在炎熱中的生活捕捉,特別使我鍾情。夏日的午後,鏡頭對著潔淨的地板,微微擺頭的風扇緩緩移動,主婦安靜地打掃,蟬聲在屋外鼓噪..女子在船屋上洗衣搖槳,風吹過頭上的樹梢...在陳英雄的《青木瓜的滋味》裡,小孩盯著蕉葉下爬動的小蟲,以及青木瓜切絲的眼睛...盛暑之所以迷人,其實很多來自於文化的美麗。
沈三白在《浮生六記》裡,記錄他和芸娘夏日的生活。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 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小暑時分,鳳凰花開了,芒果熟了,金黃豔麗的季節。
綠樹濃蔭,熱浪習習,蟬鳴蛙噪,揮汗如雨的季節。
何以消煩暑?最美是日常。
吳萍康 108.7.7小暑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豔陽小暑三伏天
小暑Slight Heat(7月7日-7月22日)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時序進入季夏。因為是陰曆六月,也稱六月節。盛夏天氣,非常炎熱。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小暑之名:「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意思是未至大熱。不過平均30度的高溫,已足夠使人慵倦。
南方入旱,北方多雨,「出梅」、「入伏」是小暑天的共同特徵。
古人把從陽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一年中最熱的時期,稱為「三伏天」。
分別是初伏、中伏、末伏,意思是陰氣伏於陽氣之下,時長達30-40天。
也有一種漢朝開始流行的「炒麵」。用鍋將麵粉乾炒,和水加糖拌著吃,醫書認為可以止瀉、解煩熱。宋朝皇帝會在小暑的「陰曆六月六」這日,賜飲百官,以示恩賞,稱「天貺節」,天子祭天賜炒麵的節日。
「炒麵」像我們今天吃的「米漿」或「麵茶」。是古風食品,小時聽過推車擔子「ㄉㄟˊ」呀,「ㄉㄟˊ」呀的叫賣聲,一個擺著白泡泡膨餅的玻璃櫃,喔喔響著的白鐵大茶壺,經過街巷時,蒸騰熱氣,瓢盆叮噹,很有聲勢。現在十分老街上也看過一家小吃店,用古老的白鐵壺沖茶,配著圓圓的膨餅或油條,吃來香濃可口,很有古早的fu。我的媽媽早幾年常做這點心吃,但習慣稱「炒麵」,我想這是歷史的名稱,她江蘇人。從食物上,仿佛看到時光久遠的聯結,這是一種異樣的感覺。
在台灣,六月六,消暑盛品則是仙草冰與米笞目。現在加入芒果冰。小暑芒果盛產,微酸的金煌,鮮紅而甜的愛文,清香的綠色土芒果...小暑的味蕾綻放。
小暑曬書曬衣服也是古老習俗。
端午ㄧ過,媽媽就開始把舊衣服箱箱籠籠打開,攤在陽台上曝曬。「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家家曬紅綠。」民間、皇宮寺廟除了曬衣服,也曬經書、文檔,稱「曬伏」。除濕除蟲去霉氣的意思。
小暑多雷。進入小暑,電光與遠雷,不時出現。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黄梅。」是說梅雨結束,雷雨來臨。台灣則進入颱風季節。暴風雨帶來劇烈的衝擊。
小暑節氣特徵,古人總結有三:「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擊。」是為三候。
熱浪中風吹在身上不再涼爽,新生的小蟋蟀躲在牆邊,等待長成,幼鷹振翅學飛。
這是一個夏天萬物生機勃勃的畫面,世界充滿了生命的躍動。唐朝的詩人元稹,完整地結合這些觀察,寫下他的小暑詩。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小暑六月節》唐·元稹
熱風、雷雨、潮濕的天氣。蟋蟀與幼鷹的長成。充滿歡喜。
他的好友白居易,則用「心靜自然涼」的「極簡主義」來消暑。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消暑》唐 白居易
曾經看過幾部越南電影,導演對人們在炎熱中的生活捕捉,特別使我鍾情。夏日的午後,鏡頭對著潔淨的地板,微微擺頭的風扇緩緩移動,主婦安靜地打掃,蟬聲在屋外鼓噪..女子在船屋上洗衣搖槳,風吹過頭上的樹梢...在陳英雄的《青木瓜的滋味》裡,小孩盯著蕉葉下爬動的小蟲,以及青木瓜切絲的眼睛...盛暑之所以迷人,其實很多來自於文化的美麗。
沈三白在《浮生六記》裡,記錄他和芸娘夏日的生活。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 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小暑時分,鳳凰花開了,芒果熟了,金黃豔麗的季節。
綠樹濃蔭,熱浪習習,蟬鳴蛙噪,揮汗如雨的季節。
何以消煩暑?最美是日常。
吳萍康 108.7.7小暑
2019年7月3日 星期三
《萍康音樂沙龍卡拉ok歌唱教學系列 》 暑期課程招生
炎炎夏日何處去?唱出歡樂,唱出質感!
《萍康音樂沙龍卡拉ok歌唱教學系列 》 暑期課程招生
針對不同需求的客製化歌唱學習課程
優美舒適的環境,生動輕鬆的教學,多樣化的選擇,
學得會,學得好,學得開心!
《萍康音樂沙龍》,品質保證。
循環教學,隨時加入。
週二 夜間發聲口袋歌班 18:30起 一期 8週
團體教學,個別指導,教完為止。
針對上班族設計的小團體歌唱班,從發聲到選曲,客製化教學,打造屬於自己的招牌歌。(復興南路科技大樓教室)
週三 技巧歌班1:30-3:20 一期 10週/每次2小時
不同風格的歌曲教學,鍛鍊演唱技巧,充實演唱曲目。
需具備發聲基礎。(復興南路捷運科技大樓站教室)
週三口袋歌班 3:30起 一期 8週 (復興南路捷運科技大樓站教室)團體教學,個別指導,教完為止。
小團體歌唱班,客製化教學,打造屬於自己的招牌歌。
週五發聲班 1:30-3:20 一期 10週 /每次2小時(復興南路捷運科技大樓教室)紮實基礎發聲教學,歌曲演唱運用,適於未具歌唱基礎者。
週五口袋歌班 3:30起 一期 8週(復興南路捷運科技大樓教室)團體教學,個別指導,教完為止。
小團體歌唱班,客製化教學,打造屬於自己的招牌歌。
週末晨光實唱班 8:45-12:45 一期 8週 (師大路卡拉ok歌坊)
發聲教學,實境演唱 ,觀摩交流,歌唱沙龍的概念。
特別推出《週四下午茶系列 》教學、歡唱、下午茶
《發聲金曲下午茶 》1:30-3:20 一期 10週/每次2小時
(師大路捷運台電大樓站教室)
發聲教學與歌唱觀摩,下午茶交流。
《西洋金曲下午茶 》3:30-5:20一期 10週/每次2小時
(師大路捷運台電大樓站教室)
精選不同時期與風格的西洋金曲,歌曲教學,歌唱觀摩懷念時光,下午茶交流。
今夏,我們將陸續推出屬於夏日的課程內容:
《Buttons and Bows 》帶你來到「脂粉雙槍俠」的大西部,唱著輕快詼諧的篷車、牛仔之歌。
《Sailing》帶你走向清涼遼闊的大海洋...
《Summer Wine》為你講述一個夏日紅酒的詭異事件...
《The Lion King》非洲大草原上,小獅子辛巴的「王子復仇記」.....
歡迎與我們一起歡唱、學習,結交好友,走向世界,摘取一個豐盈的夏天!
請洽萍康音樂沙龍LINE@生活圈 ID: @qsf1979
《萍康音樂沙龍卡拉ok歌唱教學系列 》 暑期課程招生
針對不同需求的客製化歌唱學習課程
優美舒適的環境,生動輕鬆的教學,多樣化的選擇,
學得會,學得好,學得開心!
《萍康音樂沙龍》,品質保證。
循環教學,隨時加入。
週二 夜間發聲口袋歌班 18:30起 一期 8週
團體教學,個別指導,教完為止。
針對上班族設計的小團體歌唱班,從發聲到選曲,客製化教學,打造屬於自己的招牌歌。(復興南路科技大樓教室)
週三 技巧歌班1:30-3:20 一期 10週/每次2小時
不同風格的歌曲教學,鍛鍊演唱技巧,充實演唱曲目。
需具備發聲基礎。(復興南路捷運科技大樓站教室)
週三口袋歌班 3:30起 一期 8週 (復興南路捷運科技大樓站教室)團體教學,個別指導,教完為止。
小團體歌唱班,客製化教學,打造屬於自己的招牌歌。
週五發聲班 1:30-3:20 一期 10週 /每次2小時(復興南路捷運科技大樓教室)紮實基礎發聲教學,歌曲演唱運用,適於未具歌唱基礎者。
週五口袋歌班 3:30起 一期 8週(復興南路捷運科技大樓教室)團體教學,個別指導,教完為止。
小團體歌唱班,客製化教學,打造屬於自己的招牌歌。
週末晨光實唱班 8:45-12:45 一期 8週 (師大路卡拉ok歌坊)
發聲教學,實境演唱 ,觀摩交流,歌唱沙龍的概念。
特別推出《週四下午茶系列 》教學、歡唱、下午茶
《發聲金曲下午茶 》1:30-3:20 一期 10週/每次2小時
(師大路捷運台電大樓站教室)
發聲教學與歌唱觀摩,下午茶交流。
《西洋金曲下午茶 》3:30-5:20一期 10週/每次2小時
(師大路捷運台電大樓站教室)
精選不同時期與風格的西洋金曲,歌曲教學,歌唱觀摩懷念時光,下午茶交流。
今夏,我們將陸續推出屬於夏日的課程內容:
《Buttons and Bows 》帶你來到「脂粉雙槍俠」的大西部,唱著輕快詼諧的篷車、牛仔之歌。
《Sailing》帶你走向清涼遼闊的大海洋...
《Summer Wine》為你講述一個夏日紅酒的詭異事件...
《The Lion King》非洲大草原上,小獅子辛巴的「王子復仇記」.....
歡迎與我們一起歡唱、學習,結交好友,走向世界,摘取一個豐盈的夏天!
請洽萍康音樂沙龍LINE@生活圈 ID: @qsf1979
2019年6月23日 星期日
日頭炎蒸 溽暑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6月21日~7月7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夏至Summer Solstice(6月21日~7月7日) 「端午逝,夏亦至」。端午之後,果然天氣變得格外酷暑難當,蒸煮曬烤的夏至來臨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夏天的第四個節氣,時序屬於仲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意思是萬物在夏至,到達豐盛的極致。 這一天,日影最短,所謂「夏至立竿不見影」;此日過後,日照南移,白晝漸短,古人的說法是陽氣自此漸少,邁入收藏的季節。和冬至過後,逐漸向新春挪移一樣,呼應中國文化裡「盛極而衰」「週而復始 的自然規律。 夏至是最早確立的四個節氣之一,古代也稱「夏節」或「朝節」。這天百官放假,婦女添增彩扇,饋贈香囊,扇風驅熱,抑臭驅蚊。在北方,因為「新麥登場」,夏至也有吃麵嚐新的習俗,所謂「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 。
亞熱帶的台灣,蔬果四時不缺,但逢夏至,種類微微起了變化:葉菜類退位,瓜果類當行。絲瓜、茄子,西瓜、芒果等多樣色彩的夏日菜蔬和水果,清涼上市,綠黃紅紫,好不熱鬧。
南方自此正式「出梅」,漫長的梅雨季結束,進入颱風季節。除了午後的熱雷雨,有時落下「東山飄雨西山晴」的小範圍急雨。
炎熱和寒冷ㄧ樣,都是對於身心的激烈考驗。不同的是,寒冷容易驅策出堅忍抗性,炎熱往往使人意志瓦解,只能慵懶以對。在音樂和文學中,很能反應出這個狀況。離開了「夏木陰陰正可人」的初夏,面對盛暑,招邀清涼,緩慢悠長,是基本情調。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夏夜歎》唐 杜甫
杜甫抱怨,漫長的白晝,暑熱難挨。就盼ㄧ點兒夜晚的涼風,這是「苦夏」;至於李重元筆下的仲夏,在竹床上作點小活兒,睡一回午覺,聞著雨後荷香,享受「沉李浮瓜」的天然冰鎮瓜果,則是另外一種生活的小確辛。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憶王孫·夏詞》宋 李重元
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 法)的音樂,好像特別是屬於盛夏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描寫長夏午睡中醒來的牧羊神潘(Pan),在半夢半醒中,與河邊仙女的邂逅。「她們的玫瑰膚色,飄蕩於繁葉酣睡的沉沉大氣中。我愛的是一場夢境嗎?」—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842— 1898法)。牧神是人頭羊身的愛慾之神,好吹蘆笛,德布西用朦朧慵懶的旋律,展開一個燠熱的下午。 他的《夜曲》則用多彩的和聲,呈現遲緩飄動的雲,炫目的光和神秘的海妖。這是夏天晚上的感覺,熱浪中的涼爽、富麗中的迷醉。 不過,有一種盛夏的歌聲屬於辛苦的勞動者,如台灣民謠《牛犁歌》、模仿勞動號子的《採西瓜》,都用朗歡快的曲調,強而有力的節奏,刻畫出在炎陽之下,為了衣食而曝曬奔忙、汗流浹背的炎夏生活。
....熱烘烘的太陽,照呀照瓜田喲!種瓜的人兒有呀有誰憐喲?日曬呀雨淋,不是白辛苦喲,只盼那瓜瓞綿綿,滿瓜田喲!... 節氣時令,無非人生。文藝謳歌,總是生活,古往今來,莫非如此。 另一個表現夏之熱烈形象的,是法國導演侯麥(Éric Rohmer; 1920–2010)鏡頭下的紅玫瑰蘇蓮。她喜歡縱情地高唱:「人們叫我海盜婆,我要在世界周遊!不到世界的盡頭,怎知海洋的壯闊!」豔麗鮮潤,意氣昂揚,正是充滿生命活力和聲色之美的夏至之歌。
夏至也是某些昆蟲躁動的時節,夏蟬開始恣意地嘶鳴。 蟬噪聲是一種震耳欲聾的聲響,在夏夜,聽過的人都知道。那小小的蟲子,短短的一生,是如何的傾注全力,為它的歡樂和想望而奮力一唱啊!
吳萍康 108.6.21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6月21日~7月7日) 「端午逝,夏亦至」。端午之後,果然天氣變得格外酷暑難當,蒸煮曬烤的夏至來臨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夏天的第四個節氣,時序屬於仲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意思是萬物在夏至,到達豐盛的極致。 這一天,日影最短,所謂「夏至立竿不見影」;此日過後,日照南移,白晝漸短,古人的說法是陽氣自此漸少,邁入收藏的季節。和冬至過後,逐漸向新春挪移一樣,呼應中國文化裡「盛極而衰」「週而復始 的自然規律。 夏至是最早確立的四個節氣之一,古代也稱「夏節」或「朝節」。這天百官放假,婦女添增彩扇,饋贈香囊,扇風驅熱,抑臭驅蚊。在北方,因為「新麥登場」,夏至也有吃麵嚐新的習俗,所謂「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 。
亞熱帶的台灣,蔬果四時不缺,但逢夏至,種類微微起了變化:葉菜類退位,瓜果類當行。絲瓜、茄子,西瓜、芒果等多樣色彩的夏日菜蔬和水果,清涼上市,綠黃紅紫,好不熱鬧。
南方自此正式「出梅」,漫長的梅雨季結束,進入颱風季節。除了午後的熱雷雨,有時落下「東山飄雨西山晴」的小範圍急雨。
炎熱和寒冷ㄧ樣,都是對於身心的激烈考驗。不同的是,寒冷容易驅策出堅忍抗性,炎熱往往使人意志瓦解,只能慵懶以對。在音樂和文學中,很能反應出這個狀況。離開了「夏木陰陰正可人」的初夏,面對盛暑,招邀清涼,緩慢悠長,是基本情調。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夏夜歎》唐 杜甫
杜甫抱怨,漫長的白晝,暑熱難挨。就盼ㄧ點兒夜晚的涼風,這是「苦夏」;至於李重元筆下的仲夏,在竹床上作點小活兒,睡一回午覺,聞著雨後荷香,享受「沉李浮瓜」的天然冰鎮瓜果,則是另外一種生活的小確辛。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憶王孫·夏詞》宋 李重元
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 法)的音樂,好像特別是屬於盛夏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描寫長夏午睡中醒來的牧羊神潘(Pan),在半夢半醒中,與河邊仙女的邂逅。「她們的玫瑰膚色,飄蕩於繁葉酣睡的沉沉大氣中。我愛的是一場夢境嗎?」—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842— 1898法)。牧神是人頭羊身的愛慾之神,好吹蘆笛,德布西用朦朧慵懶的旋律,展開一個燠熱的下午。 他的《夜曲》則用多彩的和聲,呈現遲緩飄動的雲,炫目的光和神秘的海妖。這是夏天晚上的感覺,熱浪中的涼爽、富麗中的迷醉。 不過,有一種盛夏的歌聲屬於辛苦的勞動者,如台灣民謠《牛犁歌》、模仿勞動號子的《採西瓜》,都用朗歡快的曲調,強而有力的節奏,刻畫出在炎陽之下,為了衣食而曝曬奔忙、汗流浹背的炎夏生活。
....熱烘烘的太陽,照呀照瓜田喲!種瓜的人兒有呀有誰憐喲?日曬呀雨淋,不是白辛苦喲,只盼那瓜瓞綿綿,滿瓜田喲!... 節氣時令,無非人生。文藝謳歌,總是生活,古往今來,莫非如此。 另一個表現夏之熱烈形象的,是法國導演侯麥(Éric Rohmer; 1920–2010)鏡頭下的紅玫瑰蘇蓮。她喜歡縱情地高唱:「人們叫我海盜婆,我要在世界周遊!不到世界的盡頭,怎知海洋的壯闊!」豔麗鮮潤,意氣昂揚,正是充滿生命活力和聲色之美的夏至之歌。
夏至也是某些昆蟲躁動的時節,夏蟬開始恣意地嘶鳴。 蟬噪聲是一種震耳欲聾的聲響,在夏夜,聽過的人都知道。那小小的蟲子,短短的一生,是如何的傾注全力,為它的歡樂和想望而奮力一唱啊!
吳萍康 108.6.21夏至
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芒種餞花思汨羅 芒種Grain in Ear(6月6日-6月21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芒種餞花思汨羅
芒種Grain in Ear(6月6日-6月21日)
24節氣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3個節氣,時序進入仲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稻子吐穗結實,榖粒上長出細芒,故稱「芒種」,此時正是農曆五月,也是稻子收割之時。
梅雨季節結束,夏日型的午後雷陣雨成為天氣的常態。
這是一個炎夏新生,糧滿歸倉的收穫節氣。也是一個百花凋零,眾芳暫歇的內蘊節氣。所謂「芒種至,餞花神」,炎暑日曬,花神退位,自古有芒種祭祀花神,為花神餞行的習俗。
《紅樓夢》著名的「黛玉葬花」情節,就是發生在芒種之時。
說大觀園中的女孩子們如何早早起來,打扮得千嬌百媚,並將花瓣柳枝,綾錦紗羅,編成轎馬,疊成旌幢,用綵線繫在樹頭花上,滿園裡繡帶飄飛,好不熱鬧。也在這天,寶玉過生日,黛玉受了冷落,看著花謝花飛,聽著園牆外傳來的《牡丹亭》曲文:「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感懷青春和身世,遂到整個春天和寶玉ㄧ起「葬花」的「花塚」,獨自葬起落花,並吟出悲切傷感的《葬花詩》:「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其實是寶黛二人春天日常的活動。三月中旬某一天,寶玉在大觀園的沁芳閘邊讀書,見風吹落滿地桃花,怕人腳踩踏了,就把花兒兜了,抖在溝裡。正好遇見黛玉,扛著花鋤花帚特來收拾花兒。她教導寶玉,把花撂在水裡不好,流出去還是髒了,不如埋起來,久了隨土化了,才是乾淨。兩人就ㄧ起動手,弄了花塚,葬起花來。這大概是文學中關於愛情,最別致動人的一段描寫。也是關於芒種時節,最美麗的一幅圖畫。
芒種迎來端午節。端午又稱五月節。所謂「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過了端午,炎夏方才正式來臨。
端午節紀念2300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面臨國家的危亡,自感無力回天,投汨羅江以身殉國。留下一首記錄憂思的經典長詩《離騷》,以及總結楚文化精髓的詩歌總集《楚辭》。因為一個人,而形成一個沿襲千年,影響世界華人圈的民族節日的,似乎只有屈原。
文學上無可取代的地位,悲劇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形式獨特如吃粽子、划龍舟的節日風俗,結合菖蒲、艾草的夏日養生智慧,加上由唐朝禪宗故事到明清白蛇傳傳奇的點染,使得端午節這個節日,凝聚了中國人在情感上的豐富期待,成為一個色彩濃烈,流傳久遠的民族符號。
宋人楊無咎的端午詩《齊天樂》 分別從鮮麗的荊楚民俗和湘沉人遠的懷古,刻畫出端午節那美麗生動又沉重哀傷的特殊情調: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扑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上午豔陽高照,下午落下午後雨。這個時候,曆書上說是螳螂活躍,伯勞鳴唱,但仿聲鳥沉默的季節。百花盡去,幸有不畏熱的荷花,在池塘中獨豔。
這樣的一個下午,在粽葉的香味裡,我重新聽了一遍作曲家江文也的交響詩《汨羅沉流》。一支熟悉的湖南民歌,由弦樂和管樂輪流唱著,行走的節奏,仿彿在遼闊的江邊走來一支隊伍,哭泣地進行招魂的呼喚。木魚、大鼓,低音管、短笛,印象又浪漫的隨意挑動心靈深處細微的神經。
仿彿回到那巫術幽深的楚地,到處是密林與藤蔓,空氣潮濕,雲霧迷漫。性格激烈的詩人,帶著夏日香草的氣味,在江邊訴說他的疑惑:「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爲此蕭艾也?」直言他的憂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執抝地表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一個動人的靈魂。一個神奇的民族。
吳萍康 108.6.6芒種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芒種餞花思汨羅
芒種Grain in Ear(6月6日-6月21日)
24節氣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3個節氣,時序進入仲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稻子吐穗結實,榖粒上長出細芒,故稱「芒種」,此時正是農曆五月,也是稻子收割之時。
梅雨季節結束,夏日型的午後雷陣雨成為天氣的常態。
這是一個炎夏新生,糧滿歸倉的收穫節氣。也是一個百花凋零,眾芳暫歇的內蘊節氣。所謂「芒種至,餞花神」,炎暑日曬,花神退位,自古有芒種祭祀花神,為花神餞行的習俗。
《紅樓夢》著名的「黛玉葬花」情節,就是發生在芒種之時。
說大觀園中的女孩子們如何早早起來,打扮得千嬌百媚,並將花瓣柳枝,綾錦紗羅,編成轎馬,疊成旌幢,用綵線繫在樹頭花上,滿園裡繡帶飄飛,好不熱鬧。也在這天,寶玉過生日,黛玉受了冷落,看著花謝花飛,聽著園牆外傳來的《牡丹亭》曲文:「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感懷青春和身世,遂到整個春天和寶玉ㄧ起「葬花」的「花塚」,獨自葬起落花,並吟出悲切傷感的《葬花詩》:「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其實是寶黛二人春天日常的活動。三月中旬某一天,寶玉在大觀園的沁芳閘邊讀書,見風吹落滿地桃花,怕人腳踩踏了,就把花兒兜了,抖在溝裡。正好遇見黛玉,扛著花鋤花帚特來收拾花兒。她教導寶玉,把花撂在水裡不好,流出去還是髒了,不如埋起來,久了隨土化了,才是乾淨。兩人就ㄧ起動手,弄了花塚,葬起花來。這大概是文學中關於愛情,最別致動人的一段描寫。也是關於芒種時節,最美麗的一幅圖畫。
芒種迎來端午節。端午又稱五月節。所謂「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過了端午,炎夏方才正式來臨。
端午節紀念2300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面臨國家的危亡,自感無力回天,投汨羅江以身殉國。留下一首記錄憂思的經典長詩《離騷》,以及總結楚文化精髓的詩歌總集《楚辭》。因為一個人,而形成一個沿襲千年,影響世界華人圈的民族節日的,似乎只有屈原。
文學上無可取代的地位,悲劇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形式獨特如吃粽子、划龍舟的節日風俗,結合菖蒲、艾草的夏日養生智慧,加上由唐朝禪宗故事到明清白蛇傳傳奇的點染,使得端午節這個節日,凝聚了中國人在情感上的豐富期待,成為一個色彩濃烈,流傳久遠的民族符號。
宋人楊無咎的端午詩《齊天樂》 分別從鮮麗的荊楚民俗和湘沉人遠的懷古,刻畫出端午節那美麗生動又沉重哀傷的特殊情調: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扑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上午豔陽高照,下午落下午後雨。這個時候,曆書上說是螳螂活躍,伯勞鳴唱,但仿聲鳥沉默的季節。百花盡去,幸有不畏熱的荷花,在池塘中獨豔。
這樣的一個下午,在粽葉的香味裡,我重新聽了一遍作曲家江文也的交響詩《汨羅沉流》。一支熟悉的湖南民歌,由弦樂和管樂輪流唱著,行走的節奏,仿彿在遼闊的江邊走來一支隊伍,哭泣地進行招魂的呼喚。木魚、大鼓,低音管、短笛,印象又浪漫的隨意挑動心靈深處細微的神經。
仿彿回到那巫術幽深的楚地,到處是密林與藤蔓,空氣潮濕,雲霧迷漫。性格激烈的詩人,帶著夏日香草的氣味,在江邊訴說他的疑惑:「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爲此蕭艾也?」直言他的憂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執抝地表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一個動人的靈魂。一個神奇的民族。
吳萍康 108.6.6芒種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雨濃蠶肥 清苦小滿 小滿Grain Full(5月21日-6月5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雨濃蠶肥 清苦小滿
小滿Grain Full(5月21日-6月5日)
經過豔陽高照和大雨滂沱的交替,節氣進入了雷雨來襲的小滿。
這時,中國大陸黃河流域一帶的「冬小麥」因雪融而滋潤熟成;台灣中南部的水稻進入黃熟期。梅雨季節已經開始,颱風季節也將來臨。連續性的豪雨,成為台灣的汛期,並帶來水患。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第八個節氣,夏天的第二個節氣,時序仍屬孟夏。約在每年5月20-22日之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小滿之名來自「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即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結穗,穀實飽滿,農夫們開始期待著豐收的季節來臨,一切尚未熟盛,只是小滿。
尚未熟盛,其實是極甜極美的狀態,因為還有更美的期待,在未來鋪排。
歷代的詩歌中,寫小滿,多是梅黃麥熟,雨濃蠶肥的水潤豐碩,半老半熟情景。
久晴泥路足風沙,杏子生仁楝謝花。
長是江南逢此日,滿林煙雨熟枇杷。
《小滿日口號》明 李昌祺
子規聲裏雨如煙,潤逼紅綃透客氈。
映水黃梅多半老,鄰家蠶熟麥秋天。
《小滿》元 元淮
不能太冷,不能太熱,所謂「小滿天難做,蠶要溫和麥要寒」,其實也說明了小滿節氣的特點。
小滿包含一個「小滿節」。這個節日,也是「蠶神」的生日。
中國自古重視蠶桑。養蠶治絲,是沿續了5000年的傳統經濟活動。
農民把蠶視為「天物」,祭祀蠶神,在小滿日舉行「祈蠶節」。這時家家戶戶煮繭繅絲,日夜不停,準備新絲上市。所謂「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清 顧祿《清嘉錄》)牛車、水車、紡車,來來去去,輾轉忙碌,今天想來,該是怎樣一個生氣勃勃的情景呢。
蠶神具備神秘的魔性,優雅又威嚴。他以女性的姿態出現。中國古老的神話書《山海經》就寫道:「...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我們眼前的畫面是一名女子跪在桑樹邊吃桑吐絲,這就是蠶神了。在黃帝那年代,也叫「縲祖」,據說是黃帝之妃。
又傳說蠶神身形柔軟,而頭似馬形,馬頭人身。在晉《搜神記》和荀子的《賦蠶》篇中都曾提到過。特別是《搜神記》裡那個「馬皮蠶女」的故事,不但充滿想像力,還相當警世和驚悚。是一個關於雄馬戀上女子的故事,因為背信,女子被馬皮裹成蠶繭,掛在樹上,成為蠶女。又成為蠶神。導演王菊金在1979年拍成了一部風格殊異的奇情片《六朝怪談》。
我很好奇先人得來這麼一個傳說的背景。首先當然是蠶桑文化的反映,蠶絲在經濟生活中的巨大利得。另外一方面,「蠶」這種動物奇異的外形和生態,也使它成為一種必須依賴,又可驚可怖的力量。
特別是那美麗光輝的蠶絲,是來自於那緊緊裹纏的蠶繭。從令人窒息的閉塞空間,釋放出來的生命,是令人畏懼又感動的吧?我又想到,在那巨大無明的原始年代,每一個文明的驚喜,是包含著多少恐懼不安的試探呢?
遠古時代,蠶祭便是帝王至為重視的儀典。唐人把蠶神稱為「馬頭娘」,塑成人披馬皮的神像,設壇祭祀,祈蠶降福。
蠶食量大,早晚不停啃食,桑葉消耗量極大。以前養過蠶,每天籌措桑葉,疲於奔命。「蠶食鯨吞」一直以為是對比的說法。養了蠶才知,都是不得了的「秋風掃落葉」。
它們嬌貴,餓不得、冷不得、濕不得。
它們的一生,經歷各種不同的形態。卵孵育出幼蟲,幼蟲吐絲包覆成繭,成蟲破繭而出變成蛾,蛾交配之後迅速死亡。它的趨光習性,引起「飛蛾撲火」的遐想。悲情壯烈的一生,充滿戲劇性。
小滿節氣還包含一個神農氏的生日,農曆4月26日。信眾趕廟會、進香、割火,十分熱鬧。神農氏是古之農神,教民務農,親嘗百草,也是醫藥之神,腰披樹葉,手持稻穗或藥草,相貌威嚴,是農業文化的精神象徵。
台灣各地都有神農廟宇。北部如三重的先嗇宮,以往稱五穀王廟,供奉的就是神農大帝。南部嘉義民雄也有五穀王廟,後來土地捐給了嘉義中正大學。
小滿是宜於農作的時節。稻麥蔬果正當時。
甜的如香蕉。苦的有苦菜。
《逸周書‧時訓解》說:「小滿之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這是小滿的三個時節特徵。小滿,苦菜正好,涼拌清燙,熱炒醃製,可食可藥。今天我們吃苦瓜,差不多的意思和作法。
苦菜是歷史最為久遠的食物之一。是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之物,甚至成為一種「小滿吃苦」的習俗。
《詩經》中就有採苦菜的詩篇,《唐風‧采苓》寫道:
「採苓採苓,首陽之顛」、「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苓、苦、都是上古時代日常使用的夏日苦菜。苦瓜清熱,黃瓜解暑;櫻桃祛濕、蒜薹活血。
「夏吃瓜」、「夏吃苦」,是古人的生活智慧。也是生活的趣味。
生活在天地之間,食衣住行,坐臥起居,看風看雨,說蟲鳥蔬菜,最是能體會生命的真實快樂。樸素的生活,是最大的安泰。這種安適的心情,是許多美感的源頭吧?
因此有餘力欣賞和創造藝術之美。徜徉謳歌。
在日月星辰,風霜雨雪裡,因爲渺小而謙遜,不再焦慮,而更自在地看到自己。
昨日風狂雨驟,許多地方積水不退,台灣的汛期已經來到。過了小滿,便是芒種。炎熱又潮濕的夏天更近了。
我專心而單純地過著日子,咀嚼每一天的滋味。因為幸福的緣故,我為自己唱著恬靜的「小滿之歌」。
香蕉黃著,櫻桃熟了。窗外有風有雨。
穿上絲的衣裳,對長空微笑。
吳萍康 108.5.21小滿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雨濃蠶肥 清苦小滿
小滿Grain Full(5月21日-6月5日)
經過豔陽高照和大雨滂沱的交替,節氣進入了雷雨來襲的小滿。
這時,中國大陸黃河流域一帶的「冬小麥」因雪融而滋潤熟成;台灣中南部的水稻進入黃熟期。梅雨季節已經開始,颱風季節也將來臨。連續性的豪雨,成為台灣的汛期,並帶來水患。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第八個節氣,夏天的第二個節氣,時序仍屬孟夏。約在每年5月20-22日之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小滿之名來自「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即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結穗,穀實飽滿,農夫們開始期待著豐收的季節來臨,一切尚未熟盛,只是小滿。
尚未熟盛,其實是極甜極美的狀態,因為還有更美的期待,在未來鋪排。
久晴泥路足風沙,杏子生仁楝謝花。
長是江南逢此日,滿林煙雨熟枇杷。
《小滿日口號》明 李昌祺
子規聲裏雨如煙,潤逼紅綃透客氈。
映水黃梅多半老,鄰家蠶熟麥秋天。
《小滿》元 元淮
不能太冷,不能太熱,所謂「小滿天難做,蠶要溫和麥要寒」,其實也說明了小滿節氣的特點。
小滿包含一個「小滿節」。這個節日,也是「蠶神」的生日。
中國自古重視蠶桑。養蠶治絲,是沿續了5000年的傳統經濟活動。
農民把蠶視為「天物」,祭祀蠶神,在小滿日舉行「祈蠶節」。這時家家戶戶煮繭繅絲,日夜不停,準備新絲上市。所謂「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清 顧祿《清嘉錄》)牛車、水車、紡車,來來去去,輾轉忙碌,今天想來,該是怎樣一個生氣勃勃的情景呢。
蠶神具備神秘的魔性,優雅又威嚴。他以女性的姿態出現。中國古老的神話書《山海經》就寫道:「...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我們眼前的畫面是一名女子跪在桑樹邊吃桑吐絲,這就是蠶神了。在黃帝那年代,也叫「縲祖」,據說是黃帝之妃。
又傳說蠶神身形柔軟,而頭似馬形,馬頭人身。在晉《搜神記》和荀子的《賦蠶》篇中都曾提到過。特別是《搜神記》裡那個「馬皮蠶女」的故事,不但充滿想像力,還相當警世和驚悚。是一個關於雄馬戀上女子的故事,因為背信,女子被馬皮裹成蠶繭,掛在樹上,成為蠶女。又成為蠶神。導演王菊金在1979年拍成了一部風格殊異的奇情片《六朝怪談》。
我很好奇先人得來這麼一個傳說的背景。首先當然是蠶桑文化的反映,蠶絲在經濟生活中的巨大利得。另外一方面,「蠶」這種動物奇異的外形和生態,也使它成為一種必須依賴,又可驚可怖的力量。
特別是那美麗光輝的蠶絲,是來自於那緊緊裹纏的蠶繭。從令人窒息的閉塞空間,釋放出來的生命,是令人畏懼又感動的吧?我又想到,在那巨大無明的原始年代,每一個文明的驚喜,是包含著多少恐懼不安的試探呢?
遠古時代,蠶祭便是帝王至為重視的儀典。唐人把蠶神稱為「馬頭娘」,塑成人披馬皮的神像,設壇祭祀,祈蠶降福。
蠶食量大,早晚不停啃食,桑葉消耗量極大。以前養過蠶,每天籌措桑葉,疲於奔命。「蠶食鯨吞」一直以為是對比的說法。養了蠶才知,都是不得了的「秋風掃落葉」。
它們嬌貴,餓不得、冷不得、濕不得。
它們的一生,經歷各種不同的形態。卵孵育出幼蟲,幼蟲吐絲包覆成繭,成蟲破繭而出變成蛾,蛾交配之後迅速死亡。它的趨光習性,引起「飛蛾撲火」的遐想。悲情壯烈的一生,充滿戲劇性。
小滿節氣還包含一個神農氏的生日,農曆4月26日。信眾趕廟會、進香、割火,十分熱鬧。神農氏是古之農神,教民務農,親嘗百草,也是醫藥之神,腰披樹葉,手持稻穗或藥草,相貌威嚴,是農業文化的精神象徵。
台灣各地都有神農廟宇。北部如三重的先嗇宮,以往稱五穀王廟,供奉的就是神農大帝。南部嘉義民雄也有五穀王廟,後來土地捐給了嘉義中正大學。
小滿是宜於農作的時節。稻麥蔬果正當時。
甜的如香蕉。苦的有苦菜。
《逸周書‧時訓解》說:「小滿之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這是小滿的三個時節特徵。小滿,苦菜正好,涼拌清燙,熱炒醃製,可食可藥。今天我們吃苦瓜,差不多的意思和作法。
苦菜是歷史最為久遠的食物之一。是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之物,甚至成為一種「小滿吃苦」的習俗。
《詩經》中就有採苦菜的詩篇,《唐風‧采苓》寫道:
「採苓採苓,首陽之顛」、「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苓、苦、都是上古時代日常使用的夏日苦菜。苦瓜清熱,黃瓜解暑;櫻桃祛濕、蒜薹活血。
「夏吃瓜」、「夏吃苦」,是古人的生活智慧。也是生活的趣味。
生活在天地之間,食衣住行,坐臥起居,看風看雨,說蟲鳥蔬菜,最是能體會生命的真實快樂。樸素的生活,是最大的安泰。這種安適的心情,是許多美感的源頭吧?
因此有餘力欣賞和創造藝術之美。徜徉謳歌。
在日月星辰,風霜雨雪裡,因爲渺小而謙遜,不再焦慮,而更自在地看到自己。
昨日風狂雨驟,許多地方積水不退,台灣的汛期已經來到。過了小滿,便是芒種。炎熱又潮濕的夏天更近了。
我專心而單純地過著日子,咀嚼每一天的滋味。因為幸福的緣故,我為自己唱著恬靜的「小滿之歌」。
香蕉黃著,櫻桃熟了。窗外有風有雨。
穿上絲的衣裳,對長空微笑。
吳萍康 108.5.21小滿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