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豔陽小暑三伏天 小暑Slight Heat(7月7日-7月22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豔陽小暑三伏天

小暑Slight Heat(7月7日-7月22日)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時序進入季夏。因為是陰曆六月,也稱六月節。盛夏天氣,非常炎熱。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小暑之名:「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意思是未至大熱。不過平均30度的高溫,已足夠使人慵倦。
南方入旱,北方多雨,「出梅」、「入伏」是小暑天的共同特徵。

古人把從陽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一年中最熱的時期,稱為「三伏天」。

分別是初伏、中伏、末伏,意思是陰氣伏於陽氣之下,時長達30-40天。

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三國時就有「伏日吃麵」的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還吃熱湯麵:《魏氏春秋》說玄学家何晏膚色天然白皙,非敷粉所致,有這一段描寫:「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湯餅」是熱湯麵。大熱天吃熱食,喝熱湯,應該是避惡強身的意思。

也有一種漢朝開始流行的「炒麵」。用鍋將麵粉乾炒,和水加糖拌著吃,醫書認為可以止瀉、解煩熱。宋朝皇帝會在小暑的「陰曆六月六」這日,賜飲百官,以示恩賞,稱「天貺節」,天子祭天賜炒麵的節日。

「炒麵」像我們今天吃的「米漿」或「麵茶」。是古風食品,小時聽過推車擔子「ㄉㄟˊ」呀,「ㄉㄟˊ」呀的叫賣聲,一個擺著白泡泡膨餅的玻璃櫃,喔喔響著的白鐵大茶壺,經過街巷時,蒸騰熱氣,瓢盆叮噹,很有聲勢。現在十分老街上也看過一家小吃店,用古老的白鐵壺沖茶,配著圓圓的膨餅或油條,吃來香濃可口,很有古早的fu。我的媽媽早幾年常做這點心吃,但習慣稱「炒麵」,我想這是歷史的名稱,她江蘇人。從食物上,仿佛看到時光久遠的聯結,這是一種異樣的感覺。

在台灣,六月六,消暑盛品則是仙草冰與米笞目。現在加入芒果冰。小暑芒果盛產,微酸的金煌,鮮紅而甜的愛文,清香的綠色土芒果...小暑的味蕾綻放。

小暑曬書曬衣服也是古老習俗。

端午ㄧ過,媽媽就開始把舊衣服箱箱籠籠打開,攤在陽台上曝曬。「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家家曬紅綠。」民間、皇宮寺廟除了曬衣服,也曬經書、文檔,稱「曬伏」。除濕除蟲去霉氣的意思。

小暑多雷。進入小暑,電光與遠雷,不時出現。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黄梅。」是說梅雨結束,雷雨來臨。台灣則進入颱風季節。暴風雨帶來劇烈的衝擊。

小暑節氣特徵,古人總結有三:「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擊。」是為三候。

熱浪中風吹在身上不再涼爽,新生的小蟋蟀躲在牆邊,等待長成,幼鷹振翅學飛。

這是一個夏天萬物生機勃勃的畫面,世界充滿了生命的躍動。唐朝的詩人元稹,完整地結合這些觀察,寫下他的小暑詩。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小暑六月節》唐·元稹

熱風、雷雨、潮濕的天氣。蟋蟀與幼鷹的長成。充滿歡喜。

他的好友白居易,則用「心靜自然涼」的「極簡主義」來消暑。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消暑》唐 白居易

曾經看過幾部越南電影,導演對人們在炎熱中的生活捕捉,特別使我鍾情。夏日的午後,鏡頭對著潔淨的地板,微微擺頭的風扇緩緩移動,主婦安靜地打掃,蟬聲在屋外鼓噪..女子在船屋上洗衣搖槳,風吹過頭上的樹梢...在陳英雄的《青木瓜的滋味》裡,小孩盯著蕉葉下爬動的小蟲,以及青木瓜切絲的眼睛...盛暑之所以迷人,其實很多來自於文化的美麗。

沈三白在《浮生六記》裡,記錄他和芸娘夏日的生活。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 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小暑時分,鳳凰花開了,芒果熟了,金黃豔麗的季節。
綠樹濃蔭,熱浪習習,蟬鳴蛙噪,揮汗如雨的季節。
何以消煩暑?最美是日常。

吳萍康 108.7.7小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