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芒種餞花思汨羅 芒種Grain in Ear(6月6日-6月21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芒種餞花思汨羅

芒種Grain in Ear(6月6日-6月21日)

24節氣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3個節氣,時序進入仲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稻子吐穗結實,榖粒上長出細芒,故稱「芒種」,此時正是農曆五月,也是稻子收割之時。

梅雨季節結束,夏日型的午後雷陣雨成為天氣的常態。
這是一個炎夏新生,糧滿歸倉的收穫節氣。也是一個百花凋零,眾芳暫歇的內蘊節氣。所謂「芒種至,餞花神」,炎暑日曬,花神退位,自古有芒種祭祀花神,為花神餞行的習俗。
《紅樓夢》著名的「黛玉葬花」情節,就是發生在芒種之時。

說大觀園中的女孩子們如何早早起來,打扮得千嬌百媚,並將花瓣柳枝,綾錦紗羅,編成轎馬,疊成旌幢,用綵線繫在樹頭花上,滿園裡繡帶飄飛,好不熱鬧。也在這天,寶玉過生日,黛玉受了冷落,看著花謝花飛,聽著園牆外傳來的《牡丹亭》曲文:「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感懷青春和身世,遂到整個春天和寶玉ㄧ起「葬花」的「花塚」,獨自葬起落花,並吟出悲切傷感的《葬花詩》:「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其實是寶黛二人春天日常的活動。三月中旬某一天,寶玉在大觀園的沁芳閘邊讀書,見風吹落滿地桃花,怕人腳踩踏了,就把花兒兜了,抖在溝裡。正好遇見黛玉,扛著花鋤花帚特來收拾花兒。她教導寶玉,把花撂在水裡不好,流出去還是髒了,不如埋起來,久了隨土化了,才是乾淨。兩人就ㄧ起動手,弄了花塚,葬起花來。這大概是文學中關於愛情,最別致動人的一段描寫。也是關於芒種時節,最美麗的一幅圖畫。

芒種迎來端午節。端午又稱五月節。所謂「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過了端午,炎夏方才正式來臨。
端午節紀念2300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面臨國家的危亡,自感無力回天,投汨羅江以身殉國。留下一首記錄憂思的經典長詩《離騷》,以及總結楚文化精髓的詩歌總集《楚辭》。因為一個人,而形成一個沿襲千年,影響世界華人圈的民族節日的,似乎只有屈原。
文學上無可取代的地位,悲劇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形式獨特如吃粽子、划龍舟的節日風俗,結合菖蒲、艾草的夏日養生智慧,加上由唐朝禪宗故事到明清白蛇傳傳奇的點染,使得端午節這個節日,凝聚了中國人在情感上的豐富期待,成為一個色彩濃烈,流傳久遠的民族符號。
宋人楊無咎的端午詩《齊天樂》 分別從鮮麗的荊楚民俗和湘沉人遠的懷古,刻畫出端午節那美麗生動又沉重哀傷的特殊情調: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扑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上午豔陽高照,下午落下午後雨。這個時候,曆書上說是螳螂活躍,伯勞鳴唱,但仿聲鳥沉默的季節。百花盡去,幸有不畏熱的荷花,在池塘中獨豔。
這樣的一個下午,在粽葉的香味裡,我重新聽了一遍作曲家江文也的交響詩《汨羅沉流》。一支熟悉的湖南民歌,由弦樂和管樂輪流唱著,行走的節奏,仿彿在遼闊的江邊走來一支隊伍,哭泣地進行招魂的呼喚。木魚、大鼓,低音管、短笛,印象又浪漫的隨意挑動心靈深處細微的神經。

仿彿回到那巫術幽深的楚地,到處是密林與藤蔓,空氣潮濕,雲霧迷漫。性格激烈的詩人,帶著夏日香草的氣味,在江邊訴說他的疑惑:「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爲此蕭艾也?」直言他的憂慮:「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執抝地表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一個動人的靈魂。一個神奇的民族。

吳萍康 108.6.6芒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