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處暑驚秋
處暑Stopping the heat(8月23日-9月7日)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秋天的第二個節氣,序屬初秋,陽曆8月23日至9月7日。
處,是「止」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進入秋涼天,暑熱止步。所謂「處暑寒來」、「爭秋奪暑」。但事實上,三伏天的餘威仍在,氣溫常如夏季般酷熱不堪,俗稱「秋老虎」。
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是說這是老鷹出獵的季節;萬物開始凋零;黍、稷、稻、粱等五穀農作成熟,這也是一個豐饒的季節。
立秋和處暑之間,正是陰曆的七月,俗稱鬼月。傳說是眾鬼出離鬼門關的月份。
其中,七月十五道教稱中元節,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台灣各地會舉辦中元普渡的祭祀儀式。包括祭地官、祖先、好兄弟、屋神(也稱地基主)。
這是一個融合儒釋道文化的節日。漢朝時人們祭祀田神和祖先祈求來年豐收;佛教傳入,則結合目蓮救母故事。
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蓮的母親行惡落入餓鬼道,食物入口便化為炭火。佛陀便指示於七月半備百味五果與各方僧眾共同祭祀,始能救母脫離苦海。
在道教,七月半則是掌管陰曹地府的「地官大帝」誕辰,祭拜地官,也順便照顧孤魂野鬼。因為農曆七月好是好兄弟出來放風的日子。地官是誰?地官是舜,遠古的帝王,農耕出身,愛民如子的賢君。總之,這是一個結合了對眾生悲憫,對陰司恐懼,對神明敬畏的情感複雜的節日。
從祭品和儀式中看出人們又嫌又怕又憐的又敬的奇妙心理。
不同時供祭香蕉、李子、梨。閩南語發音:「招你來」
不供釋迦,對佛不敬。
不供蓮霧,空心。
不供生食,視祖先如生。
供品放矮凳,體恤地基神(屋神)身高不高。
普渡就是中元節的重要活動,包括搶孤(搶奪祭品)、放水燈(給水中亡魂照路)、跳鍾馗(驅離亡魂)等等...時間在午後,地點要在公共空間,不能在自宅。
看來動機似乎以嚇走亡魂、討好亡魂、 祈求庇佑為主。
也因為恐懼的心理,鬼月有些禁忌。譬如:不拍肩、不戲水、不走夜路,不晚上曬衣、不買房。信不信?看各人心裡怎麼想。幾千年的文化,已經形成情感上的被動行為。鬼月文化流傳在部分亞洲國家。中共對怪力亂神管制甚嚴,與台灣民間的習俗有所出入。但信仰與迷信存乎一心,對「天」存有敬畏,是否迷信,好與不好,很有討論的空間。
入秋氣候逐漸乾燥,食物應以清淡滋陰潤燥為宜,避免辛辣。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多喝水。
處暑的秋意不濃,多的是殘暑的暑熱。頻率漸增的颱風驟雨,一次帶走一點暑意。繼立秋的利奇馬颱風之後,輕颱白鹿接棒在處暑報到,在南部帶來豪雨和汛災。北部則挾帶間歇性的風雨,呼嘯而去。今年的處暑,台灣被選舉的氛圍籠罩,紛擾而肅殺。
回顧千百年前的處暑,古人以文字記下他們的所見所感。
或言處暑的炎熱與乾旱。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犂。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宋 王之道
應該是北方,初秋三伏天的炎熱,田中久旱,歡喜迎來難得的秋雨。
或言處暑的炎涼交替與突然的風雨。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凉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處暑後風雨》宋末元初 仇遠
急風涼雨襲破窗紙,送走暑熱,夏天的扇子收了起來。
童子讀著歐陽修的《秋聲賦》。《秋聲賦》說著什麼呢?
說秋雨:「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說秋風:或「鏦鏦錚錚,金鐵皆鳴。」或「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說秋聲:「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童子不會懂得秋天老人的心情。他看到聽到的不過是秋日的多變,好奇秋聲的來處。老人驚詫於秋天的能量,在巨大的變動與毀壞中還能向榮。
或從處暑的三候,靜觀天地自然的變化。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
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
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
緩酌罇中酒,容調膝上琴。
《詠廿四氣詩 處暑七月中》唐 元稹
鷹開始為它的生存而搏擊,天地萬物從凋零走向嚴酷。
五穀豐登,秋蟲孕育。這是初秋處暑的景象。
在鷹的獵殺,與禾黍的熟成中,逐漸感悟到心的寧靜。
生命有它的規律。順著規律,是一種態度,逆著規律,也是一種態度。畢竟人是萬物之靈,靈魂決定生命的姿態。
從容小酌,撫琴ㄧ曲。慢與靜,對許多人來說,是秋日最好的步調。
吳萍康 108.8.23.處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