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立秋風雨自飄颻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8月8日-8月23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立秋風雨自飄颻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8月8日-8月23日)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每年陽曆八月七日或八日左右。
因為是陰曆七月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也稱七月節。秋同「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於此而揪斂也。」是說萬物離開豐盛的夏日,漸次凋零。「一場秋雨一場寒」,此後每下一場雨,氣溫就降低ㄧ點,往寒冷的季節走去。

禾火合成秋。立秋屬於孟秋,還是三伏天的末伏大熱天,「秋老虎」天氣,亦稱「長夏」。為防秋燥,在中國大陸的南方,有「啃秋瓜」的習俗,就是吃西瓜以迎秋。蓮子、木耳、山藥、芝麻、蜂蜜等滋陰潤肺的食物正當時。

立秋也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五天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恰好一個節氣。涼風、白露與寒蟬鳴叫,是立秋的三個節氣特徵。
此時,梧桐開始落葉,所以有「葉落知秋」的成語。宋朝還有「梧桐報秋」的儀式。立秋這天,宮中把盆栽梧桐移入殿內,太史官待「立秋」時辰一到,高聲報奏。奏畢,並使梧桐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是最早的八個節氣之一。地位相對重要。周朝天子有西郊迎秋的儀式,白衣白車祭白帝蓐收,歌《西皓》、跳八佾舞《育命》,入圃射牲,殺獸祭薦宗廟,祈求秋日耀武揚威立戰功。
立秋也是收獲的季節,故有祭祀土地神,慶豐收豐收的習俗,在屋頂窗臺晾曬衣服和農作,稱「曬秋」;各種市集,交流繁忙,稱「秋忙會」。朝野祭拜並品嘗新秋收成的米穀。
今年2019年立秋的前一天,是陰曆七月七,又稱七夕或乞巧節,少女們乞巧、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紮巧姑,祈禱獲得如意的婚配。也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

由於針黹工夫,是婦女重要的生產力,故於七夕時,向針神巧姑祈求心靈手巧,名為「乞巧」。

《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講的便是七月立秋,女子織布;織成布匹,九月製衣。
 
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七夕的乞巧包括:水面漂針、月下穿針、種芽繫絲、蛛網結絲、彩樓鬥巧、催眠度巧等等...過關得勝者為得巧,十分別致。宋元時期,七夕還有專門賣乞巧物品的乞巧市。七夕成為中國的「女兒節」。
七夕起源於西周,祭祀牽牛織女星的節日。七夕的夜空,最明亮的織女星與牛郎星遙遙相對。漢朝時衍生成牛郎織女的故事。推測應是農耕社會的經濟形態中,男耕女織,匱乏的戀愛生活,寄託在星宿神話中,以求慰藉。

七月七日為織女誕辰。在臺灣,織女稱為「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這天,要準備麻油飯與雞酒湯,呈上七碗,供七娘媽和她的六位姊姊享用。

香港,稱織女為「七姐」,奉為針神。也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測試並祈求七姐傳授巧手。
七仙女的故事深入人心。孝順誠懇的放牛郎,得到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善紡織的仙女為妻,應是農耕時代所有基層男士的夢想。而女子則為了擁有一手好針線,得到一樁好姻緣,求神求仙,殫精竭慮。從民俗看見古人的夢想,也看見生命追求幸福的渴望與艱難從來都是一樣的。

秋是衰老的開始,肅殺的象徵。古人早衰,好說老。唐朝文宗韓愈說自己年未四十便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無論就外形、心態,實在衰老太快。幸好我們不是古人。現代人的秋天,輕盈許多。我想除了健康的問題,對美的喜愛,決定了生命青春的狀態。

愛美,會用一種建設性的態度和眼光,處理生活中的事物,用灑脫怡然的姿態,飛向生命的高處。會用一種孩童的心情,好奇探索,遊戲人間。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多學生上你的私人班?花那麽多時間,還多花錢?他們追求什麼?當歌星嗎?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我說,每一個人的追求容有不同,但他們,我的感覺應該就是單純追求快樂,追求「美」吧!真要說有什麽共同的特質,就是孩子的天真、不屈服於歲月的率性和追求「美」的意識吧。他們只想把歌唱得好而更好,與人分享而已。

我自己不喜歡用老來自我催眠,也不喜對人談老。我希望我的班級是個忘齡的海港。歲月留在門外吧!我們只要青春,我們只要現在,我們不受年齡框限,自由揮灑,彼此溫柔對待。

獨倚西樓夜漸深,下弦月欲近觜參。
立秋是日微微雨,病暑衰翁稍慰心。

宋朝方回寫出一個蕭瑟的人生黃昏:深夜、下弦月、不耐暑的衰翁。

但還是覺得唐朝劉禹錫樂觀有志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人說悲秋,我的秋天是詩情如鶴上碧霄!

經歷漫長酷熱的大暑,一場6級的地震,台北立秋的第一天迎來強颱利奇馬。利奇馬來勢洶洶,半夜暴雨橫掃,轟炸般過境。原來秋天也可以用這樣暴烈的姿態開始。天災,提醒了人生無常,人心會不會因此變得謙卑些,知足些,更柔軟些?

我想,秋天應該有ㄧ種乾淨澄明的心境。如宋人劉翰的立秋詩寫的: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吳萍康 108.8.8 立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