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燕子春分三月三
春分(3月21-日-4月4日)
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春天6個節氣的第4位,通常在陽曆3月21-22日間。時序仍屬仲春。春天至此,正好一半。不只位置在春季之半,它的晝夜也均分各半,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因為有天文學上的意義: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
春分在物候上的特點,最早記錄節氣的《逸周書》說了三件:燕子飛來,打雷和閃電。
「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逸周書》
玄鳥就是燕子,春來秋去,依時來去的候鳥。
說的其實都是黃河流域的事,北方的天象,北方的動物習性,與我們的現代氣象當然是有距離的。但它是一部中國文化史的重要背景,絕大多數的經典、詩歌,古人古事的舞台。不懂當時的燕子,也許讀不懂很多詩文的情意。不知時節,也許無法和許多精緻的心靈產生共鳴。
我們且用宋朝歐陽修的眼睛,看一看12世紀,900年前的一個春分時節。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
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牆,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
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踏莎行》宋 歐陽修
春天燕子雙雙飛來,引動的是愛情中的孤單。潮濕多雨的天氣,既有百花爭放的明媚,也有薜荔莓苔的陰鬱。在春分時節的舞台上,詩人書寫青樓女子的憂傷,她們是一群等不來愛情的女性。總是過客,總是舊傷。
燕子總是雙飛,因此經常用來對比愛情的失落,形單影隻的孤獨。
燕子是時鳥,隨季節來去,又眷戀故巢,所以燕子的來去築巢,不但表達歲月,也點出興衰,透露人世的滄桑。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唐 劉禹錫
關於燕子的形象與習性,刻畫最深刻的是宋朝詞人史達祖的詠燕詩。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並。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芳徑,芹泥雨潤,爱沾地争飛。競誇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應自棲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 《雙雙燕-詠燕》宋 史達祖
這首詩概括了所有古代詩歌所能運用的燕子象徵。
春分時節的定時報到,返回故巢時的人事已非;成雙軟語的親暱,映襯失愛與單身婦女的孤獨悽清;伶俐如剪刀的身影,與明媚芬芳的春花春樹畫面,伴著濕潤多雨的春日築巢的甜蜜與辛苦...... 一雙燕子,說明很多事。
春天總被視為最好的季節,春分時尤其達到春色明媚的高峰。唐朝的杜牧,用40個字,把一個春分時農村的溫馨秀麗,描繪得如在眼前。有柳有桑有池塘,微風輕拂。點點小雨,披簑的牧童與春衣輕服的村女,隔籬偷窺的小曖昧。可以歇腳的村舍人家,主人以豐盛的餐食相待。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裊裊垂柳風,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
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村行》 唐 杜牧
也有在花雨春分,即景生情,生出一番憂傷懷抱的。
真箇憶,花下雨聲初息。
猛記烏衣曾舊識,丁寧教去覓。
春半峭寒猶力,淚滴兩襟成跡。
獨倚危闌清晝寂,草長流翠碧。《謁金門》宋 沈端節
春分時節乍暖還寒的輕冷,變成了春寒料峭;豐盈的茂草,變成綠色無邊的淚水。只因爲,春花春雨與烏衣巷,說明了一個無可挽回的美好過去。甚至是改朝換代,國破家亡的沉痛。
其實,詩人沒有多說,我們便懂了,只因我們共感共知的那充滿暗示性的「烏衣」兩個字。
春分節氣含著ㄧ個農曆3月3,俗稱三月節,又稱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相傳是黃帝的誕辰,所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除了祭祀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春浴的習俗,發源於周代。春日水濱沐浴,清潔身心,祛除疾病,並有采蘭、嬉游、飲酒等活動。由朝廷主持,女巫掌司,是隆重的節日,春秋時大為風行。
《論語》中一段著名的語錄,記載孔子和學生閒談。
曾參的父親,孔子的老學生曾點,說了一個孔子認同不已的志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描述的就是春浴的活動。
5、6個成年人,換上薄的春衣,帶著6、7名小童,一起到沂水沐浴清洗。清洗完還有舞蹈和歌唱的儀式。
小童可能是伺候清洗,協助儀式進行的助理。5、6個人都是男性,看來像是一個規模不大,親切而寧靜的小團體心靈體驗交流。而時節在暮春,是因為這時天氣更暖和了。沐浴也更舒適了。
也許,在這小小的儀式中,蘊涵著孔子心目中一個美好的人生和社會狀態,人人回到樸素單純的生活,在節制中獲得最大的悠然和自由。這是他的夢想,並不只爲他自己,他想得更大更遠,超越了自我。可惜曲高和寡知音稀。
幾位高足,說得並不差,譬如子路想做強國的統治者,冉求想把一方之民,治理得富足有禮。公西華志向更收斂,說能做好禮樂官足矣。本來人貴自知,各盡其能,沒能讓老師點頭的原因,只是境界小了,層次低了,而那樣的世界,孔老師自知終其一生,也難以達願的一點喟歎吧。
不過「三月三」以2019年來說是4月7日,還是隸屬春分,屬於仲春。
更多的關於「三月三」的意義,可以在官書《周禮》中看見:
「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地官.媒氏)
意思是這春分之時,單身男女是可以在河邊共浴,戶外私會的。這也是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的日子。官定禮俗,可以看出當時對男女婚育,似乎持有比較開放積極的態度。
這春浴習俗在宋代理學盛行,禮教森嚴之後,便在漢文化中漸漸式微了。
但在一些少數民中還保有這樣的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節」、佘族的「三月三歌會」、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三月三「潑水節」,都有盛大的歌唱或潑水活動,閩南的漢族也有三月初三掃墓祭祖,春遊踏青,男女約會的習俗。儼然存有古時上巳節祓禊的殘影。
「三月三」也是日本的女兒節,所謂「雛祭り」、「人偶節」,有意思的是也稱「上巳節」,可以窺見與古中國文明的聯結。在這一天父母會擺出一組從天皇到僕役,各式人物車馬物件的宮廷玩偶階梯台,作為給女兒未來出嫁的禮物。
「三月三」不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並且似乎漸漸發展成ㄧ個屬於婦女和歡情的節日。影響擴及東亞。在韓國,是踏青、吃花煎、喝花茶。在琉球,婦女則在海邊沐浴祈福。
紅樓金釵中,三姑娘賈探春的生日就在「三月三」。
她是賈寶玉庶出的妹妹,個性爽利機敏,善決斷,有企劃領導的才能,是大觀園這個女兒國裡的優秀詩人和政治家,女強人。住處名秋爽齋,種芭蕉。詩社是她起的,代理王熙鳳治理過大觀園,對大觀園的頺敗,她有最深的體悟,可惜獨木難支。由於出身妾室,有志難伸。在矮人ㄧ截中,還得處處維護自己的身分和尊嚴。曹雪芹給她一個杏花的象徵,用「日邊紅杏倚雲栽」,大海與風箏預卜她的未來。她並無幫手也無知己,孤獨遠嫁豪門。這一去,便如昭君出塞,在異文化,異語言中,帶著滿腹文章錦繡,寂寞地終其一生。
曹雪芹不但是高明的小說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讀其書,如讀一部中國文化史,讀一個切面的中國理想仕女圖。是我們女性的知音。曹雪芹對紅樓眾女子生日的安排皆有暗示與深意。你認為這「三月三」對於探春這位紅樓閨閣的形象定位,意味著甚麼呢?
春分過後,便是暮春的開始,時光飛快的流逝。在無常的歲月中,最好的生命狀態,該是什麼樣子?每一個人的期待或有不同,對我來說,站在天地的當下,享受眼前的春光,在簡單的溫飽中,保持學習成長的活力,發揮自己的價值,過一種詩意多情,自由奔放的生活。就是幸福了。你呢?
今中午氣溫34度,已經是夏天的溫度了。可是它是春分,民國108年3月21日,台北的春分,高大的木棉花在羅斯福路神氣的站著,肥碩的花朵開得旺旺的,也重重地這裡那裡掉落了ㄧ地。迅速地開落,讓人好生憐惜。
吳萍康 108.3.21春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