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驚蟄與花朝
驚蟄(3月6日-3月20日)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春天6個節氣的第3位,時序進入仲春。二月的開始。故稱「二月節」。通常在陽曆3月6日-8日間。
天氣轉暖,雨水漸多,蟲豸結束冬眠,各地開始春耕。
春雷,是這個節氣的特徵。仿佛這一切春的萌動,都是來自這天際的乍響和呼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說道:“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其實就是濕與熱的撞擊,引動雷聲。蛇蟲鼠蟻,開始為生存覓食而四處竄動。各種麝香、艾草的香薰,成為驚蟄重要的活動。
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蝸涎明石凳,蟻陣繞山台。
此際衣偏濕,熏籠著麝煤。《山房》宋·陳允平
這首詩多麽生動地描寫了蝸牛拖著軟汁,螞蟻疊著蟻丘,屋子裡薰籠麝墨薰著衣物,打掃清潔的驚蟄日的生活。
驚蟄帶來生活和心情的改變,往往來自春雷的初響。
松聲夜半如傾瀑,憶坐西齋共不眠。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
臨流欲渡還休笑,送客歸來始惘然。
掩卷有誰知此意,一窗新綠待啼鵑。
《有懷正仲還雁峰詩》宋·舒岳祥
這是一個耕讀為生的讀書人,偶然老遠來了個朋友,徹夜長談,歡快不已。天候的律動,流水樹花這些ㄧ向生活裡的東西,變得更加活躍可愛。可惜相聚短暫,送完朋友,又回到清寂落寞的生活。情懷理念再無人分享,只能望著綠瑩瑩的春野懷想,讓自己再度安於孤清,透過花香鳥語這些自然無情之物,安頓惶惶的生命。
也就是一窗新綠,細雨落梅,偶爾幾聲春日的杜鵑啼。
生活的滋味,往往來自於敏銳的心靈。寂寞使人敏銳,溫暖也能激起心靈的躍動。
宋朝的詩人范成大,在驚蟄這一天心情特好,因為家人晚輩為了仲春的來到,把冬日的厚簾撤下,換上薄薄的「疏簾」,於是透過窗子,可以看到清爽的春景。清風吹拂,墨汁不再凍結,寫起詩來,更心曠神怡了。是非常溫馨又富於情趣的生活畫。
二分春色到窮閻,兒女祈翁出滯淹。
幽蟄夜驚雷奮地,小窗朝爽日篩簾。
惠風全解墨池凍,清晝勝翻雲笈簽。
親友莫嗔情話少,向來屏息似龜蟾。
《驚蟄家人子輩為易疏簾》宋·范成大
驚蟄的時節是活躍繁忙的。從古代的詩歌裡,我們看到不同時空的古人,在相同的節氣裡,感受著生活。這裡面,似乎有ㄧ種神秘的聯繫,解釋著生命的展延和關聯。從東晉的陶淵明,到北宋的秦觀,紛紛在驚蟄時節受到感動,並作了他們的書寫:春雨、花草、蟲動,以及那一聲春雷。
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擬古》晉 陶淵明(遘讀「ㄍㄡˋ」gòu)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蔷薇卧曉枝。
《春日》北宋 秦觀
回到更久遠,4000多年前的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出了
《禮記·月令》這篇又像詩歌,又像曆法,又像生活倫理的百科書。這其實是反映戰國時代,統治階層的人之所見和想法的農時氣象書。他們觀察自然與生命的各種規律和變化,對於仲春時節,簡潔地記下:
「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意思是:桃花盛開,黃鶯啼了,冬天凌厲的鷹變成春天溫柔的布榖鳥了。
他們敬重天,重視各種現象代表的意義,配合著作生活起居,飲食、用具,乃至於色彩、音樂聲調的調整。譬如驚蟄飲食宜用辛酸或腥羶,食具要粗而通氣,穿青色的衣服,用「角」這個調性歌唱奏樂。ㄧ切由天子代表做起。似乎有一種仁民愛物,順時養生的哲學在裡面。
古老的事物能牽動想像和情感的紐帶。我常常喜歡擬想,不同時空的人,會有哪些同與不同。古人生活的時間感與空間感與我們現代人的差別。他們眼中的天地,心中的天地與我們的差別。
季節規律地變換著。人不多,住在廣闊的空間裡。仰頭,是多麼寬闊的天空,低頭,是多麼熱鬧的土地。那一聲雷響,從遙遠的天際傳來,是多麼令人震撼的聲音。所見所想,想必是單純又繽紛的吧!
於是,有了雷神的傳說。一個巨大的,有力量的神。會帶來轟響、閃電和雨。古老的神話書《山海經》說雷神誕生於「雷澤」,今天的山東一帶。那是個古老的湖。雷神長得人頭龍身,雷聲來自它的肚子,敲一敲,轟雷滾滾。後來雷神的形象又清晰了一點,尖嘴猴腮,成為介於人猴之間的面相。總之,兇惡,司管懲罰。古人發誓愛說「天打雷劈」,可見其威勢。
神話是民族的夢,民族對生命自然的想像,有喜有懼。東西皆然。
北歐有雷神索爾(Thor),希臘有宙斯(Zeus)。
驚蟄時節也包含著一個美麗的節令:「花朝節」,也稱「花神節」,是百花的生日。大約在陰曆2月12,陽曆3月8-18日左右,各年略有出入。這一天有種花、賞花的習俗。人們或郊遊雅宴,觀景賦詩,婦女則剪五色彩紙黏在花枝上,稱為「賞紅」。也有祝花木繁盛,子孫繁衍的意思。看來,是屬於婦女的節日。
「花朝節,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宣府志》明 馬中錫
另一個習俗是「撲蝶」。
「長安二月間,仕女相聚,撲蝶為戲,名曰撲蝶會。」
《荆楚歲時記》南朝 宗懍
這兩個非常女性的習俗被名著《紅樓夢》用作篇中重要的兩個情節:
「黛玉葬花」與「寶釵撲蝶」,承接少女如花,「護花」、「惜花」的書中宗旨。也暗示了兩位主角的性格與命運。林黛玉惜花自憐,葬花正是她哀怨個性和命運結局的象徵與暗示;薛寶釵迎風撲蝶,終究未能如願。也刻畫出她力逐青雲,卻畢竟成空的無奈ㄧ生。
書中明白寫出林黛玉的生日是陰曆2月12,正是花朝節。間接說明林黛玉在紅樓眾女子中的地位,為百花之冠,眾芳的代表。她是曹雪芹筆下極力刻畫的性靈女子,對自然和詩歌有敏銳的感知,對愛情和生命有執著率真的追求。前世的絳珠仙草,為還淚而下凡。她是曹雪芹筆下的瀟湘妃子,癡情的仙女,也是陶淵明那樣的孤潔之士。她與賈寶玉的愛情,建立在性靈的共鳴,卻不得不受制於宿命的安排。她與薛寶釵,對比的呈現女性美的兩種經典,也是曹雪芹對人生的虛幻,人世的無常,世間女子的美好與不幸,發出的最響亮的兩聲歎息。
在節氣裡,其實充滿生命的色彩和氣息。工作、生活、情感、生生滅滅,循環不息的物象與人生。
驚蟄仲春,春色正濃,花神已經就位。各位準備好賞花撲蝶的心情了嗎?
祝大家如驚雷奮起,春滿家園!
吳萍康 2019.3.6驚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