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風暖立春
立春(2月4日-2月18日)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 月令》
《禮記》對時令有中肯的觀察,生動的描寫,仿佛季節的小詩。
風暖了,冰化了,土地裡聽到蟄蟲振翅的聲音。一種春日的勃勃生機,正在萌動!河水,也不再是堅不可破的冰原,盛寒之時,潜在水下溫暖處的魚群,早已嗅到春暖的氣息,游上浮冰的水面。好一幅早春的圖畫。
殘雪冰絲,新紅翠綠,和風飄送,烟雨濛濛,這是宋朝方岳眼中的立春。
冰絲玉縷簇青紅,已逗花梢一信風。
夢到謝池新雪盡,暖煙含雨綠匆匆。宋 方岳《立春》
立春,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英文是「The Beginning of Spring」,春天的開始。漢朝以前,立春就是春節,民國時,才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節氣之名始於春秋時代,最早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八個。漢朝時才增為二十四個。
作為一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有節慶的地位,各種活動都有慶祝歡樂的意味,特別是「吃喝」。喝春酒之外,春捲、春餅、春盤(一種盛著蔬果餅食的拼盤)以及嚼蘿蔔,都在用飲食慶賀,似乎生食居多,古人稱為「咬春」,不知是否強調鍛鍊牙齒,或享受春天穀物青蔬的美味,感覺飲食清爽健康,挺養生的。
其他「打春」、「春牛」、「春鞭」什麼的,應該就是跟耕作有關了。
春天萬物滋生,故要多吃鮮蔬,不吃醃製物。對應的器官是肝,所以要養肝。吃溫性食物,不怒不煩。新陳代謝,自然容易健康舒適。好的開始,有利於ㄧ年的發展,所以「一年之計在於春」囉。
農業社會的生活和自然是更貼近的,自有一種讓現代人嚮往的質樸和適性,「歸去田園」其實是很多人心裡盼望,但很難實現的夢。
很喜歡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關於立春的詩: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闈。
兩人攜手語,十里看山歸。
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
風光向晚好,車馬近南稀。
機盡笑相顧,不驚鷗鷺飛。
《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唐 白居易
講他跟朋友在春日,騎馬遊江,攜手並轡,且談且走,楊柳初黃,水波微綠,春色美好,但歲月畢竟不饒人,晚景在望。但有老友相伴,談話投機,這人生的黃昏,是多麼自在寧靜!
立春,也是立志和夢想的節令。一年之始,誰無夢想,誰無盼望?
大陸有部電影《立春》,說了一個夢想的故事。一個聲如黃鸝,對歌唱執著的鄉下音樂老師,懷著聲樂家的夢想,一心想進入音樂學院,並登上歐洲歌劇舞台一展歌喉。
她窮盡所有之力,卻一再被拒絕,只能獲得在野台演出的機會,座位上坐著聽不明白,只是瞧瞧熱鬧的鄉下群眾。最後連這個舞台也容不下她。備受羞辱之後,事業、愛情全部落空,最後改行賣菜,收養了一個面貌有點殘缺的女孩,寄託她所有的愛。
立春那天,她帶孩子上街,擴音機裡傳來她曾經熟悉的詠歎調:《為了藝術,為了愛》,好像是她自己的歌聲。就在那一刻,她仿彿看到自己站在音樂廳的舞台,儘情的歌唱,像一位真正的聲樂家那樣,她的歌聲,那樣動人,唱出她嚴謹的自我要求與對生命的熱情!
導演是執著於人文電影的顧長衛,主演的是他美麗的妻子蔣雯麗,扮醜飾演肥胖暴牙的音樂老師王彩玲。
也許故事不必然這樣悲哀。如果王彩玲生在背景好些的家庭;如果,她生得比較活潑而美麗;如果,她的起步不是那樣晚;如果,她遇到一個知她懂她的恩遇...但幸運總是落在成功成名的少數幸運兒身上,大多數人沒有那樣的幸運,但是,夢想總會在每一個人的心裡萌芽過,燃燒過,不ㄧ定在什麽時候,我們只要知道,那ㄧ刻,我們的生命煥發著多麽燦爛的光輝,那是我們珍貴的生命之春。
每一個生命都該受到春天的眷顧,在活躍的嶄新時刻找到幸福的能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春,正月節」,春木之氣來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節日!
僅以此文,向大家賀年!
吳萍康 中華民國108年2月4日 己亥年 除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