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大寒迎春 大寒(1月20-2月3)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大寒迎春

大寒(1月20-2月3)

大寒,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在1月19至21日之間,「寒氣之逆極,故谓大寒」,所謂「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就是最冷的時候啦!但一般而言,大寒不如小寒冷。也許是更接近春天了。有一首詩,精簡地描寫了大寒節氣的特點。

大寒偏易暖,寒向小寒時。
亦有空林雪,梅花似不知。
病煩春色早,貧恐水仙遲。
多謝萋萋草,穿冰已作絲。 《大寒》明 屈大均

梅花逕自開放,水仙也不甘後人,儘管冰雪還在,細細小草更是穿透冰凍的土地,提前捎來了春天的消息。

宋朝理學家邵雍的《大寒吟》,文學性不怎麼樣,卻生動描寫出北方嚴寒深雪,陰風怒號,口凍舌僵的嚴酷氣候。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堦前凍銀牀,簷頭冰鍾乳。
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
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 《大寒吟》宋 邵雍

這使我想起十八世紀初韋瓦第(Vivaldi 1678-1741)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冬」樂章的場面。藝術家讓小提琴很孩子氣地模仿人們凍得牙齒格格打顫的聲音,腳步在雪地上顛簸打滑的狀態。都是一種童心童語吧。

大陸地方大,這些氣候的變化與差異,也許因地區而有不同,但還在一定的規律上,就形成一種習俗和期盼。

大寒處於嚴冬,萬物蟄藏,就養生上該靜息休養,早睡晚起,不宜操勞。但又逢歲末,送舊迎春,象徵活動不能少。辦年貨,大掃除,寫春聯,祭祖先,除舊布新,守歲團圓,還是挺忙碌的,似乎等不及要迎接春天的來臨了!

台灣沒有真正的冬天,天寒地凍的等級有限。時間也短。但寒流來時的濕冷和多雨的黏膩,已經使我們感到奔波的辛苦。穿頰刺骨的疼痛,必須倚賴圍巾手套和暖暖包。灰濛濛的天空,匆忙佝僂的人群和穿上衣服的寵物狗,更多的裹著被子露宿街頭的遊民,是台北常見的冬日街景。

相對輕易的生活,使我們在生活體驗上似乎更像個幼兒。嚴冬有它更肅殺的畫面。

我喜歡的作家蕭紅,寫她的家鄉東北呼蘭河的冬天是:

「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

趕車的車夫,走了六七十里進客棧,拿個熱饅頭吃的時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與馬在曠野中連夜奔跑出汗,一直到太陽出来,進了棧房,「馬毛立刻就上了霜。」...

前幾天line上飛來一段國外影片,是人們隔著窗子拍到松鼠、兔子、雞等戶外的飛禽走獸就在雪地或柵欄上黏住了。

台灣的冬衣愈做愈薄,科技讓我們用更輕易的方式過冬。暖氣也滯銷,因為冬天愈來愈暖。這兩天稍微寒冷些,火鍋店生意就旺了起來,熱騰騰的蒸氣在餐館彌漫。這是21世紀台北街頭的另一景。

冬雨淅瀝淅瀝下個不停,今天又恢復乾爽。外出舒暢。只是還得辛苦工作,有工作可作,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也就算老天爺沒有為難我們。

明日的不確定,食衣住行的不得安頓,病痛的折磨,情感的傷痛,這世界在許多角落都隱藏著人生的艱難,不是一個「大寒迎春」這樣輕易說得。

但是我們只能勇敢而樂觀的過著我們能夠擁有的每一天,為我們的幸福,做點什麼。

快過年了,你好嗎?

吳萍康 中華民國108年1月20日大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