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小寒時節 小寒(1月5日-20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小寒時節
小寒(1月5日-20日)


有了時節,仿佛看見了時間,時間如畫,優美而具體。它悠悠走著,不停頓也不慌忙。每一天都在規律之中,又有這樣那樣的變化。作為一個有時間焦慮感的現代人,我在這樣的節奏中,仿佛找到生活的律動,心神的清明,感覺日子的鮮麗美好,心情如舞蹈。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冬天六個節氣中的第五個。每年在陽曆1月5-7日之間,農曆則進入12月,也就是臘月了。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接下來是大寒,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其間包含一年中最重要的ending -除夕。

不過根據統計,小寒氣溫普遍比大寒冷得多。

對古人而言,冬季是漫長充滿威脅性的,為了安撫對寒冬的隱忍耐受,民間發明了「數九」的冬季遊戲。

西元550年南朝梁的尚書宗凜有名的風俗書《荊楚歲時記》,就記載著這古老的「數九」習俗。

從冬至開始入寒,一直到立春回暖,一共是九九八十一天,每九天為一個單位,數完九個單位,冬天就結束了。
應就是男生當兵時數饅頭的心態。

數法從冬至次日開始,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

宋元時期開始,中國南北各地,產生了各種形式的「消寒圖」,也叫「九九消寒圖」。算是一種冬季日曆,有的用銅錢,有的用梅花,有的用葫廬圖案,還有用文字的。皆分成八十一單位,每天塗染一單位,塗完則冬盡春來。

「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帝京景物略》

更詳細ㄧ點的,還有天氣陰晴的點染標識:「下點天陰上點晴..」什麼的。

除了消寒圖還有「消寒歌」

大意是說,一九是冬至,一年的開始。二九是小寒,農事休息,塘水結冰;然後是三九、四九冰天雪地。而後五九六九新春過年。七九冬雪散去,雨水降臨,楊柳、紅梅先報春訊。八九驚蟄雷動,河水破冰,花神報到,遍野青青。九九春分時節,春耕開始。三個月的寒冬結束,欣欣向榮的春天就來啦!

元朝的學者吳澄在他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道:小寒時節,「鴈北歸,鵲為巢。雉雊鳴叫。」

那是因為預知春之將來啊。

梅花亦開放於冬季,先眾花而報春,也在小寒時成朵。

歷代詩人多有詠梅詩。宋朝王安石、陸游亦有詩句描寫小寒時節的梅花,寫梅的雪白,梅的清香,梅的纖纖瘦影,梅的凌寒孤高,淺白生動。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半霜半雪相仍白,無蝶無蜂自在香。
月過曉窗移瘦影,風傳殘角引聲長。

陸游《客舍對梅》

是時令,是生活,是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是人在與大自然長久的相處後生出的智慧,是一種含有藝術美感與萬物和諧的人生態度。

寒是困境,也是生機,更是生命的力與美。

而從冬至到小寒,跨越一個元旦,確實是氣溫驟降,雨下得更急更密,台北濕冷的冬天開始了。

吳萍康 108.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