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萍康老師教學筆記 刀郎 《情人》108.1.22





萍康老師教學筆記 刀郎 《情人》108.1.22

《情人》是刀郎(1971-)2004年1月創作並演唱的歌曲。收錄在他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專輯。這也是他的成名專輯。
之後2005年《衝動的懲罰》獲全國「金唱片」獎,2006年《謝謝你》和《披著羊皮的狼》都受到很大的矚目,其中《手心裡的溫柔》用了藏族的歌唱聲腔,別具ㄧ格;《西海情歌》驚人的悲愴感,也塑造了刀郎在情感表達的爆發力上特有的形象。

幾乎每一年,刀郎都帶給聽眾耳目一新的驚喜。

刀郎原名羅林,四川人,17歲輟學鑽研「流行音樂」。


直到2000年初期,前往新疆采風,見識到新疆民族音樂的特殊風情和歌唱方式,才找到自己喜愛的創作風格,也用新疆特殊的民族「刀郎」作為歌唱藝名。這時他29歲了。

刀郎這時期的歌唱具有一種樸實而直白的性格,歌詞生活化,旋律深中人心,沙啞豪邁的滄桑嗓音,贏得觀眾熱愛。在四川,他也受到羌族民歌的感動,在創作中出現了藏區高原的「喊腔」與和聲的運用。

刀郎說他的創作就是直接來自於情感,不刻意修飾。

這首《情人》的確是我手寫我口,直白痛快的大白話,節奏的活力和旋律的舒暢明媚,使這首情歌充滿了新疆式的活潑豪邁。衝擊式的唱法,點狀的歌唱位置,飛揚舒展的高長音,需要順暢的口腔咽喉共鳴。機敏準確的歌唱支點能夠輕鬆地表現力度和新疆民族幽默浪漫的萬種風情。

《情人》的主旋律似乎與1940年代新加坡詞曲作家上官流雲的代表作,由巫美玲演唱的《午夜香吻》有些許關聯。不過與上官流雲以曼波節奏搭配邦哥鼓(Bongo)、小號、黑管及薩克斯風,熱情活躍的拉丁風情,還是略有不同。2004另有黃品源版,就直接把《午夜香吻》嫁接為其中一段了。

學生不甚習慣外放粗獷的唱法,但音準、拍子掌握清楚,咽腔打開,下巴釋放,用笑肌作為聲音的主導時,他們不知不覺進入歌曲的情境,唱得奔放開懷。

當全面的技巧還無法拿住,局部的訓練,一點一點增加的要求,會讓學習變得容易而快樂。

吳萍康 108.1.22

情人  刀郎詞曲 2004

你是我的情人
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
用你那火火的嘴唇
让我在午夜里无尽的消魂


你是我的爱人
像百合花一样的清纯
用你那淡淡的体温
抚平我心中那多情的伤痕


我梦中的情人
忘不了甜蜜的香吻
每一个动情的眼神
都让我融化在你无边的温存


你是我的情人
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
用你那火火的嘴唇
让我在午夜里无尽的消魂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黄品源(1967-)版收錄於2004年10月《感谢情人》專輯

你是我的情人
象玫瑰花一样的女人
用你那火火的嘴唇
让我在午夜里无尽地销魂


你是我的爱人
象百合花一样的清纯
用你那淡淡的体温
抚平我心中那多情的伤痕


情人 情人
我怎么能够忘记那
午夜 甜美的歌声
情人 情人
我怎么能够忘记那
午夜 醉人的香吻


我梦中的情人
忘不了甜蜜的香吻
每一个动情的眼神
都让我融化在你无边的温存


你是我的情人
象玫瑰花一样的女人
用你那火火的嘴唇
让我在午夜里无尽地销魂


情人 情人
我怎么能够忘记那
午夜 甜美的歌声
情人 情人
我怎么能够忘记那
午夜 醉人的香吻


拉...拉...拉...来...
拉...拉...拉...来...

大寒迎春 大寒(1月20-2月3)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大寒迎春

大寒(1月20-2月3)

大寒,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在1月19至21日之間,「寒氣之逆極,故谓大寒」,所謂「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就是最冷的時候啦!但一般而言,大寒不如小寒冷。也許是更接近春天了。有一首詩,精簡地描寫了大寒節氣的特點。

大寒偏易暖,寒向小寒時。
亦有空林雪,梅花似不知。
病煩春色早,貧恐水仙遲。
多謝萋萋草,穿冰已作絲。 《大寒》明 屈大均

梅花逕自開放,水仙也不甘後人,儘管冰雪還在,細細小草更是穿透冰凍的土地,提前捎來了春天的消息。

宋朝理學家邵雍的《大寒吟》,文學性不怎麼樣,卻生動描寫出北方嚴寒深雪,陰風怒號,口凍舌僵的嚴酷氣候。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堦前凍銀牀,簷頭冰鍾乳。
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
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 《大寒吟》宋 邵雍

這使我想起十八世紀初韋瓦第(Vivaldi 1678-1741)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冬」樂章的場面。藝術家讓小提琴很孩子氣地模仿人們凍得牙齒格格打顫的聲音,腳步在雪地上顛簸打滑的狀態。都是一種童心童語吧。

大陸地方大,這些氣候的變化與差異,也許因地區而有不同,但還在一定的規律上,就形成一種習俗和期盼。

大寒處於嚴冬,萬物蟄藏,就養生上該靜息休養,早睡晚起,不宜操勞。但又逢歲末,送舊迎春,象徵活動不能少。辦年貨,大掃除,寫春聯,祭祖先,除舊布新,守歲團圓,還是挺忙碌的,似乎等不及要迎接春天的來臨了!

台灣沒有真正的冬天,天寒地凍的等級有限。時間也短。但寒流來時的濕冷和多雨的黏膩,已經使我們感到奔波的辛苦。穿頰刺骨的疼痛,必須倚賴圍巾手套和暖暖包。灰濛濛的天空,匆忙佝僂的人群和穿上衣服的寵物狗,更多的裹著被子露宿街頭的遊民,是台北常見的冬日街景。

相對輕易的生活,使我們在生活體驗上似乎更像個幼兒。嚴冬有它更肅殺的畫面。

我喜歡的作家蕭紅,寫她的家鄉東北呼蘭河的冬天是:

「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

趕車的車夫,走了六七十里進客棧,拿個熱饅頭吃的時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與馬在曠野中連夜奔跑出汗,一直到太陽出来,進了棧房,「馬毛立刻就上了霜。」...

前幾天line上飛來一段國外影片,是人們隔著窗子拍到松鼠、兔子、雞等戶外的飛禽走獸就在雪地或柵欄上黏住了。

台灣的冬衣愈做愈薄,科技讓我們用更輕易的方式過冬。暖氣也滯銷,因為冬天愈來愈暖。這兩天稍微寒冷些,火鍋店生意就旺了起來,熱騰騰的蒸氣在餐館彌漫。這是21世紀台北街頭的另一景。

冬雨淅瀝淅瀝下個不停,今天又恢復乾爽。外出舒暢。只是還得辛苦工作,有工作可作,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也就算老天爺沒有為難我們。

明日的不確定,食衣住行的不得安頓,病痛的折磨,情感的傷痛,這世界在許多角落都隱藏著人生的艱難,不是一個「大寒迎春」這樣輕易說得。

但是我們只能勇敢而樂觀的過著我們能夠擁有的每一天,為我們的幸福,做點什麼。

快過年了,你好嗎?

吳萍康 中華民國108年1月20日大寒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萍康老師教學筆記





萍康老師教學筆記

歌唱發聲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歌唱和其他器樂演奏不同。

最大的不同,人聲是肉嗓,不經久,而且受身體狀況影響大。非常不穩定。所以我們得非常專注於和我們的身體對話,不能用蠻力,不能長就是好,多就是好。

人聲也不是一件製造完成的樂器,它基本上是件未完成品,每次發聲得重新製造一次,從音箱到發聲口。全靠抽象的意念高來高去。

所以思考更為重要,正確的方法發聲幾遍到位,勝過不明所以的聲音操作,那是聲帶的無意義操摩。

歌唱發聲,最重要就是氣息的運用。能讓每一個聲音在氣息上支撐好,唱歌就輕鬆了。

氣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問題在於我們的身體有沒有能力來吸取運用這些氣息來發聲呢?關鍵就在於我們對於發聲器官和相關構造的理解和運用了。

這是一個精細,需要耐心調理的過程。正確的方法和不懈的溝通嘗試,是我們享受美好聲音的必須過程。急不得,就像喚醒一個熟睡的嬰兒,你得動作輕慢,還得從心裡帶著笑容。

108年1月13號

萍康老師教學筆記 《天邊》




萍康老師教學筆記 《天邊》

《天邊》是一首蒙古風歌曲,蒙古歌手布仁巴雅爾2004年推出的作品。

蒙古草原地廣人稀,天寬地闊,當風吹過,草原上一片草浪翻騰,往往予人澎湃寂寥之感。草原歌曲常有一種豪邁靜謐的特點,極為動人。

民族風的歌曲,強調語言性與音樂性的結合,咬字必需講究,唇舌牙齒喉的正確歸位和靈活運作,使歌曲的演繹清晰有精緻感。

而《天邊》的演唱,更需要展現ㄧ種寧靜的風格,要點在於穩定而自如的氣息控制。

除了基本功之外,歌唱不暴衝,不急促,不虛弱,是我們這一首歌學習的重點。

如何唱穩ㄧ些長句?如何圓滑過渡音符中的大跳?如何適當表現細膩的顫音和轉折?都有賴於良好口腔的開度,下巴喉頭的鬆弛穩定和笑肌的張力。

針對不同學生的難點,我設計了ㄧ些動作,讓這些問題分段解決,學生壓力減輕,看來學習效果良好。

布仁巴雅爾以寬厚親切的嗓音詮釋了這首歌曲。另外也有女中音降央卓瑪以及聲樂家男中音廖昌永的翻唱版。


天邊(Oczon) 

言爾格楞 詞  烏蘭托嘎 曲 2004

天邊有一對雙星
那是我夢中的眼睛
山中有一片晨霧
那是你昨夜的柔情

我要登上山頂 去尋覓霧中的身影
我要跨上駿馬 去追逐遙遠的星星

天邊有一棵大樹
那是我心中的綠蔭
遠方有一座高山
那是你博大的胸襟
我要樹下採擷 去編織美麗的憧憬
我要山下放牧 去追尋你的足印

我願與你策馬同行 奔馳在草原的深處
我願與你展翅飛翔 翱遊在藍天的穹谷

冬至如年 冬至(12/21-1/4)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冬至如年

冬至(12/21-1/4)




節氣走到冬至,冬天6個節氣的第4站,冬天過去一半了。今天,12月22號,民國107年的冬至。問媽媽要不要買湯圓?媽媽說:「今天31度,熱死了。吃什麼湯圓呢?」不過想起爸爸在世時重視節慶,就說:「買幾個吧。」

常聽說「冬至大如年」,原來這是因為冬至乃ㄧ年中寒暑交替,至為關鍵的節氣。冬至這一天,是地球離太陽最遠的日子,白晝最短,夜晚最長,過了冬至,則白晝漸長,意味隂氣日少,陽氣漸生,生命萌芽,也就是古人說的「 冬 至 一 陽 生 」。

古人的曆法把冬至當作ㄧ年的開始,依後漢書的記載,漢朝官府在冬至前後,是要放個2、3天假,「安身靜體」、「絕事,不聽政」的。由於寒氣日生,漢人也有冬至「獻履襪」給長者的習俗,很祥和的社會氛圍。

南北朝索性稱冬至為「亞歲」,也就是僅次於過年的年。這一天有「借春」的說法。就是皇帝會贈百官一個盛滿辛辣物的盤子,讓他們暖身暖心。

宋朝的冬至更是熱鬧溫馨。描寫汴梁京城生活的北宋名著《 東 京 夢 華 錄 》 就記載,一逢冬至,汴梁再窮的人都要換置 新 衣 , 備 辦 飲 食 ,祭 祀 祖先, 往來祝賀 ,如同過年。 商 店 放下簾 子,罷市三天,飲 酒 賭 博 , 稱 為 「 做 節 」。 俗話 說 「 肥冬瘦年 」 說的應該就是冬至節慶的隆重光景。

至於元朝的冬至 ,百官要入宮朝賀 。 士庶人家 也要賀 節送禮。  明朝時則是官府朝廷放假三天。冬至地位重要如此。

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冬至就剩下了湯圓,line上各式各樣的湯圓圖文飛來飛去,代表各方的關懷,稍解寂寞。

今年,賣湯圓的店家更少了,排隊買湯圓的隊伍更短了。但節令這事很像是古老歲月的一種呼喚,讓人回想久遠以前,和我們一樣的先人們曾經有過的生活情態;也像是大自然的提醒,提醒時間、風霜雨雪的規律與自己的關聯。心裏興起神秘溫暖的悸動。想起從前爸爸過年過節非要吃什麼,置辦什麼的堅持,懷念的心情更多了。

怕胖,近來少碰甜食澱粉,但是經過景美夜市,還是吃了一碗湯圓解饞,同時閉上眼,感受那來自神秘天聽的消息。

吳萍康  107年12月22日  冬至

小寒時節 小寒(1月5日-20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小寒時節
小寒(1月5日-20日)


有了時節,仿佛看見了時間,時間如畫,優美而具體。它悠悠走著,不停頓也不慌忙。每一天都在規律之中,又有這樣那樣的變化。作為一個有時間焦慮感的現代人,我在這樣的節奏中,仿佛找到生活的律動,心神的清明,感覺日子的鮮麗美好,心情如舞蹈。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冬天六個節氣中的第五個。每年在陽曆1月5-7日之間,農曆則進入12月,也就是臘月了。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接下來是大寒,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其間包含一年中最重要的ending -除夕。

不過根據統計,小寒氣溫普遍比大寒冷得多。

對古人而言,冬季是漫長充滿威脅性的,為了安撫對寒冬的隱忍耐受,民間發明了「數九」的冬季遊戲。

西元550年南朝梁的尚書宗凜有名的風俗書《荊楚歲時記》,就記載著這古老的「數九」習俗。

從冬至開始入寒,一直到立春回暖,一共是九九八十一天,每九天為一個單位,數完九個單位,冬天就結束了。
應就是男生當兵時數饅頭的心態。

數法從冬至次日開始,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

宋元時期開始,中國南北各地,產生了各種形式的「消寒圖」,也叫「九九消寒圖」。算是一種冬季日曆,有的用銅錢,有的用梅花,有的用葫廬圖案,還有用文字的。皆分成八十一單位,每天塗染一單位,塗完則冬盡春來。

「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帝京景物略》

更詳細ㄧ點的,還有天氣陰晴的點染標識:「下點天陰上點晴..」什麼的。

除了消寒圖還有「消寒歌」

大意是說,一九是冬至,一年的開始。二九是小寒,農事休息,塘水結冰;然後是三九、四九冰天雪地。而後五九六九新春過年。七九冬雪散去,雨水降臨,楊柳、紅梅先報春訊。八九驚蟄雷動,河水破冰,花神報到,遍野青青。九九春分時節,春耕開始。三個月的寒冬結束,欣欣向榮的春天就來啦!

元朝的學者吳澄在他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道:小寒時節,「鴈北歸,鵲為巢。雉雊鳴叫。」

那是因為預知春之將來啊。

梅花亦開放於冬季,先眾花而報春,也在小寒時成朵。

歷代詩人多有詠梅詩。宋朝王安石、陸游亦有詩句描寫小寒時節的梅花,寫梅的雪白,梅的清香,梅的纖纖瘦影,梅的凌寒孤高,淺白生動。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半霜半雪相仍白,無蝶無蜂自在香。
月過曉窗移瘦影,風傳殘角引聲長。

陸游《客舍對梅》

是時令,是生活,是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是人在與大自然長久的相處後生出的智慧,是一種含有藝術美感與萬物和諧的人生態度。

寒是困境,也是生機,更是生命的力與美。

而從冬至到小寒,跨越一個元旦,確實是氣溫驟降,雨下得更急更密,台北濕冷的冬天開始了。

吳萍康 108.1.6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演唱作品:一枝梅

~~萍康老師說歌~~ 一枝梅 姚敏曲 《一枝梅》是姚敏1968年為百代公司譜寫的作品,由席靜婷演唱。作詞者有說是狄薏,也就是陳蝶衣;也有說是楊彥岐,未能查證,只能就教於各方行家。先在此存疑。 我很喜歡這首歌的曲調,有姚敏ㄧ貫的標緻,自然天成。高亢又柔媚的組合,更激發著我歌唱的慾望。 這樣的歌曲,一般人應該會稱之為「小調」。至於為什麼稱之為小調,多數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大概是對這類比較中國音樂色彩歌曲的統稱。 其實「小調」是相對應於「山歌」、「勞動號子」的民歌分類,一種節奏較為規整,不那麼隨性,不那麼配合勞動韻律的歌曲類型。可以抒情,可以俏皮,歌詞相對複雜一點。語言性強。 和現代的流行歌比較起來,它的語言和音樂語彙有一定的時代感和民族性。 「一枝梅」裡許多的襯字如「那得」「那嘛」雖無具體意義,卻突顯了歌曲的地方色彩,加強了語言的親和性和生動感,屬於音樂情調,語言色彩的重要部分。 少了這些,便少了許多歌曲的性格,與精氣神。 歌曲的風格多種多樣,與文化有關。也受語言的影響。 藝術歌曲與西方歌劇是歐洲17世紀以來的風格,拼音文字,無聲調可講,追求聲音的極致共鳴,語言性相對較弱。 現代流行歌曲受非洲音樂文化影響多,語言的感覺和旋律節奏,都在國際化和商業的運作中混雜起來,逐漸趨同。 所以能體現中國語言與旋律特點的歌曲,往往使我的唇、舌、牙、齒、喉感到跳躍,心裡不由地生出翅膀,似乎想把所有的情感,通過喉管,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一枝梅 姚敏 曲 1968 臘月裡梅花傍雪開,傍呀那嘛傍雪開, 隔年那得打扮等春來,等呀那嘛等春來。 梅花朵朵抒情意哎,抒呀那嘛抒情意哎, 人不那得逢春花不開,花呀那嘛花不開。 正月裡梅花滿園開,滿呀那嘛滿園開, 狂風那得打下一枝梅,一呀那嘛一枝梅。 梅花给你襟上戴哎,襟呀那嘛襟上戴哎。 人不那得來年開不開,開呀那嘛開不開。 ~~萍康音樂沙龍~~ LINE@生活圈 ID: @qsf1979h 部落格: https://musicdreamsalo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