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燕子春分三月三 春分(3月21-日-4月4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燕子春分三月三
春分(3月21-日-4月4日)


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春天6個節氣的第4位,通常在陽曆3月21-22日間。時序仍屬仲春。春天至此,正好一半。不只位置在春季之半,它的晝夜也均分各半,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因為有天文學上的意義: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

春分在物候上的特點,最早記錄節氣的《逸周書》說了三件:燕子飛來,打雷和閃電。
「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逸周書》

玄鳥就是燕子,春來秋去,依時來去的候鳥。

說的其實都是黃河流域的事,北方的天象,北方的動物習性,與我們的現代氣象當然是有距離的。但它是一部中國文化史的重要背景,絕大多數的經典、詩歌,古人古事的舞台。不懂當時的燕子,也許讀不懂很多詩文的情意。不知時節,也許無法和許多精緻的心靈產生共鳴。

我們且用宋朝歐陽修的眼睛,看一看12世紀,900年前的一個春分時節。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
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
薜荔依牆,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
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踏莎行》宋 歐陽修

春天燕子雙雙飛來,引動的是愛情中的孤單。潮濕多雨的天氣,既有百花爭放的明媚,也有薜荔莓苔的陰鬱。在春分時節的舞台上,詩人書寫青樓女子的憂傷,她們是一群等不來愛情的女性。總是過客,總是舊傷。

燕子總是雙飛,因此經常用來對比愛情的失落,形單影隻的孤獨。

燕子是時鳥,隨季節來去,又眷戀故巢,所以燕子的來去築巢,不但表達歲月,也點出興衰,透露人世的滄桑。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唐 劉禹錫

關於燕子的形象與習性,刻畫最深刻的是宋朝詞人史達祖的詠燕詩。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並。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芳徑,芹泥雨潤,爱沾地争飛。競誇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應自棲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  《雙雙燕-詠燕》宋 史達祖

這首詩概括了所有古代詩歌所能運用的燕子象徵。

春分時節的定時報到,返回故巢時的人事已非;成雙軟語的親暱,映襯失愛與單身婦女的孤獨悽清;伶俐如剪刀的身影,與明媚芬芳的春花春樹畫面,伴著濕潤多雨的春日築巢的甜蜜與辛苦...... 一雙燕子,說明很多事。


春天總被視為最好的季節,春分時尤其達到春色明媚的高峰。唐朝的杜牧,用40個字,把一個春分時農村的溫馨秀麗,描繪得如在眼前。有柳有桑有池塘,微風輕拂。點點小雨,披簑的牧童與春衣輕服的村女,隔籬偷窺的小曖昧。可以歇腳的村舍人家,主人以豐盛的餐食相待。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裊裊垂柳風,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
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村行》 唐 杜牧


也有在花雨春分,即景生情,生出一番憂傷懷抱的。

真箇憶,花下雨聲初息。
猛記烏衣曾舊識,丁寧教去覓。
春半峭寒猶力,淚滴兩襟成跡。
獨倚危闌清晝寂,草長流翠碧。《謁金門》宋 沈端節

春分時節乍暖還寒的輕冷,變成了春寒料峭;豐盈的茂草,變成綠色無邊的淚水。只因爲,春花春雨與烏衣巷,說明了一個無可挽回的美好過去。甚至是改朝換代,國破家亡的沉痛。

其實,詩人沒有多說,我們便懂了,只因我們共感共知的那充滿暗示性的「烏衣」兩個字。

春分節氣含著ㄧ個農曆3月3,俗稱三月節,又稱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相傳是黃帝的誕辰,所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除了祭祀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春浴的習俗,發源於周代。春日水濱沐浴,清潔身心,祛除疾病,並有采蘭、嬉游、飲酒等活動。由朝廷主持,女巫掌司,是隆重的節日,春秋時大為風行。

《論語》中一段著名的語錄,記載孔子和學生閒談。
曾參的父親,孔子的老學生曾點,說了一個孔子認同不已的志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描述的就是春浴的活動。

5、6個成年人,換上薄的春衣,帶著6、7名小童,一起到沂水沐浴清洗。清洗完還有舞蹈和歌唱的儀式。

小童可能是伺候清洗,協助儀式進行的助理。5、6個人都是男性,看來像是一個規模不大,親切而寧靜的小團體心靈體驗交流。而時節在暮春,是因為這時天氣更暖和了。沐浴也更舒適了。

也許,在這小小的儀式中,蘊涵著孔子心目中一個美好的人生和社會狀態,人人回到樸素單純的生活,在節制中獲得最大的悠然和自由。這是他的夢想,並不只爲他自己,他想得更大更遠,超越了自我。可惜曲高和寡知音稀。

幾位高足,說得並不差,譬如子路想做強國的統治者,冉求想把一方之民,治理得富足有禮。公西華志向更收斂,說能做好禮樂官足矣。本來人貴自知,各盡其能,沒能讓老師點頭的原因,只是境界小了,層次低了,而那樣的世界,孔老師自知終其一生,也難以達願的一點喟歎吧。

不過「三月三」以2019年來說是4月7日,還是隸屬春分,屬於仲春。

更多的關於「三月三」的意義,可以在官書《周禮》中看見:
「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地官.媒氏)

意思是這春分之時,單身男女是可以在河邊共浴,戶外私會的。這也是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的日子。官定禮俗,可以看出當時對男女婚育,似乎持有比較開放積極的態度。

這春浴習俗在宋代理學盛行,禮教森嚴之後,便在漢文化中漸漸式微了。

但在一些少數民中還保有這樣的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節」、佘族的「三月三歌會」、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三月三「潑水節」,都有盛大的歌唱或潑水活動,閩南的漢族也有三月初三掃墓祭祖,春遊踏青,男女約會的習俗。儼然存有古時上巳節祓禊的殘影。


「三月三」也是日本的女兒節,所謂「雛祭り」、「人偶節」,有意思的是也稱「上巳節」,可以窺見與古中國文明的聯結。在這一天父母會擺出一組從天皇到僕役,各式人物車馬物件的宮廷玩偶階梯台,作為給女兒未來出嫁的禮物。


「三月三」不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並且似乎漸漸發展成ㄧ個屬於婦女和歡情的節日。影響擴及東亞。在韓國,是踏青、吃花煎、喝花茶。在琉球,婦女則在海邊沐浴祈福。

紅樓金釵中,三姑娘賈探春的生日就在「三月三」。

她是賈寶玉庶出的妹妹,個性爽利機敏,善決斷,有企劃領導的才能,是大觀園這個女兒國裡的優秀詩人和政治家,女強人。住處名秋爽齋,種芭蕉。詩社是她起的,代理王熙鳳治理過大觀園,對大觀園的頺敗,她有最深的體悟,可惜獨木難支。由於出身妾室,有志難伸。在矮人ㄧ截中,還得處處維護自己的身分和尊嚴。曹雪芹給她一個杏花的象徵,用「日邊紅杏倚雲栽」,大海與風箏預卜她的未來。她並無幫手也無知己,孤獨遠嫁豪門。這一去,便如昭君出塞,在異文化,異語言中,帶著滿腹文章錦繡,寂寞地終其一生。

曹雪芹不但是高明的小說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讀其書,如讀一部中國文化史,讀一個切面的中國理想仕女圖。是我們女性的知音。曹雪芹對紅樓眾女子生日的安排皆有暗示與深意。你認為這「三月三」對於探春這位紅樓閨閣的形象定位,意味著甚麼呢?

 春分過後,便是暮春的開始,時光飛快的流逝。在無常的歲月中,最好的生命狀態,該是什麼樣子?每一個人的期待或有不同,對我來說,站在天地的當下,享受眼前的春光,在簡單的溫飽中,保持學習成長的活力,發揮自己的價值,過一種詩意多情,自由奔放的生活。就是幸福了。你呢?

今中午氣溫34度,已經是夏天的溫度了。可是它是春分,民國108年3月21日,台北的春分,高大的木棉花在羅斯福路神氣的站著,肥碩的花朵開得旺旺的,也重重地這裡那裡掉落了ㄧ地。迅速地開落,讓人好生憐惜。

吳萍康 108.3.21春分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雨水如酥 雨水(2月19-日-3月5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雨水如酥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的第2個節氣。立春之後,元宵節左右。
《禮記 月令》說:「始雨水,桃始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東風解凍,散而为雨。」
堅冰化成暖雨,降雨量多起來,萬物滋潤了,桃花開花了。因此漢朝曾把雨水稱為「二月節」,屬於「孟春」。

《逸周書·時訓》說得更生動:「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

因為河水多又暖,魚群活動了,往上游發展,就成了水獺豐美的食物,美稱「祭天」。

鴻雁是對氣溫敏感的候鳥,暑熱季節飛塞北,寒冷季節下江南,古鄱陽湖彭蠡,衡陽一帶,是它們南方的終站。少了現代事物的干擾,雁群的來去,在古代想必更加定時而壯觀!

孟春,當然是草木萌動的季節!因為天地之氣交融,萬物舒暢,欣欣向榮。有一個形容這種狀態的字:「泰」。好像是春和水的組合。中國字形與意的結合,耐人尋味,更別說那響亮的開口音和去聲調,給人相當舒暢與明朗之感。

這時油菜、冬麥返青,一片綠油油,最需雨水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是灌溉的好時節。台灣也有諺語說:「雨水節接柑橘」,說明這時節天候的特質和不同的物產。台灣雖說水果一年四季,不太有季節之分,但柑橘確實是盛產於冬春之際的水果,印象中,可以從春節前吃到夏天到來。

台灣的花開得早,也謝得早。此時紅白杜鵑已滿地開花,有些早開的木棉花,已經大朵大朵的墜落。在街道上踩成紅泥。

有一首節氣詩道出庶民眼中的「雨水」。素描ㄧ般地繪出初春的景象。春風、綠柳,細雨,解凍的河水,麥田,竹林梅樹與田野間準備上工的犁耙。比較刻畫跟農作生活有關的事物。

潤物甘霖細細聲,東風吹綠柳絲迎。
漸消冷意江河笑,徐至溫流萬象萌。
坦蕩麥苗滋雨茂,蔥蘢竹葉伴梅榮。
戶家最解農田事,備好犁機陌野耕。
《雨水》

文人看見的是另一回事。韓愈用淡彩筆觸寫初春雨水的細緻豐潤: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初春小雨》韓愈

他眼中的春雨是朦朧春草,楊柳如煙,滿城的新綠。

杜甫寫的是春天的夜雨,濃筆重彩,更多的動態變化: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 杜甫

雨在夜間悄悄來臨,無聲地滋潤著每一方土地,每一株草木。夜空是暗黑的,寂寞的船上閃著溫暖亮光。滿地厚重的落花告知了春雨夜襲的消息。杜甫的生命視角是厚實寬闊的。用字用心,是巨匠的氣魄。


當然也有一種與天地衣食等生命之事無關的感受,在這樣的時令裡發生,哀也是哀,愁也是愁,是謂「閒愁」,
屬於青春的寂寞,愛情的失落。纖纖絲雨,把春也變成了秋。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挂小銀鉤。
《浣溪沙 》宋 秦觀

在雨水節氣出生的,我想談一個人物,紅樓夢裡的薛寶釵。陰曆正月21,陽曆2月25生日,屬於雨水的節氣,是個雙魚座。黛玉小她ㄧ點,陰曆2月12,陽曆3月18屬於驚蟄節氣出生,也是個雙魚座。兩個才貌並麗的雙魚座,同時愛上夏天生的雙子座賈寶玉。但她是被冷落的那一個。

薛寶釵先天帶著一股熱毒,必須吃ㄧ種「冷香丸」化解之。「冷香丸」的製法,是春夏秋冬的四季白色花卉(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花蕊,配上四樣節氣的水:雨水當天的雨水,白露當天的露水,霜降當天的霜水,小雪當天的雪水,於次年春分研磨揉成丸子,放進磁醰,埋進花根。吃時用黃柏煎湯服下,長年服後,身有奇香。

她姓薛,雪的諧音。她的一生,便是吞冷與吃苦。

她住大觀園濕氣最重的蘅蕪院,比黛玉的瀟湘館還隂濕得多。院牆爬滿薜荔女蘿ㄧ類攀緣類的香草植物。仿佛《楚辭·離騷》的場景。清涼瓦舍中,雪洞一般,無甚擺設,唯有芬芳。曹雪芹在書中給她屈原一樣的地位與暗示。「山中高士晶瑩雪」是曹雪芹賦予她的人格評語。「淡極始知花更豔」是曹雪芹對於她的美麗評價,「金簪雪裡埋」、「蘅蕪滿院泣斜陽」是曹雪芹為她鋪寫的命運結局。

外冷內熱的性格,白雪的高冷,香草的孤芳,離騷的憤激。同樣是水做的女兒,柔軟、流動、包容。但還有一種無法撼動的,超越了苦情的淡然與激情衝撞著,是一般人忽略少提的。這是千古名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為我們推出的女性典型之一。女性美的精品。作為「雨水」這個節氣,晶瑩的獻禮。

今年的雨水,正值元宵節。元宵一過,年就真正地過了。
街道上布滿各式的燈飾,取代了傳統的燈籠,紛緋富麗,真正是「花市燈如晝」。在滿眼繁華中,時間飛快的向下一個時令走去。立春走遠,雨水已至。

祝大家佳節愉快!

吳萍康 民國108年2月19日

雨水並元宵節

風暖立春 立春(2月4日-2月18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風暖立春

立春(2月4日-2月18日)


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 月令》

《禮記》對時令有中肯的觀察,生動的描寫,仿佛季節的小詩。

風暖了,冰化了,土地裡聽到蟄蟲振翅的聲音。一種春日的勃勃生機,正在萌動!河水,也不再是堅不可破的冰原,盛寒之時,潜在水下溫暖處的魚群,早已嗅到春暖的氣息,游上浮冰的水面。好一幅早春的圖畫。

殘雪冰絲,新紅翠綠,和風飄送,烟雨濛濛,這是宋朝方岳眼中的立春。

冰絲玉縷簇青紅,已逗花梢一信風。
夢到謝池新雪盡,暖煙含雨綠匆匆。宋 方岳《立春》


立春,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英文是「The Beginning of Spring」,春天的開始。漢朝以前,立春就是春節,民國時,才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節氣之名始於春秋時代,最早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八個。漢朝時才增為二十四個。

作為一年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有節慶的地位,各種活動都有慶祝歡樂的意味,特別是「吃喝」。喝春酒之外,春捲、春餅、春盤(一種盛著蔬果餅食的拼盤)以及嚼蘿蔔,都在用飲食慶賀,似乎生食居多,古人稱為「咬春」,不知是否強調鍛鍊牙齒,或享受春天穀物青蔬的美味,感覺飲食清爽健康,挺養生的。

其他「打春」、「春牛」、「春鞭」什麼的,應該就是跟耕作有關了。

春天萬物滋生,故要多吃鮮蔬,不吃醃製物。對應的器官是肝,所以要養肝。吃溫性食物,不怒不煩。新陳代謝,自然容易健康舒適。好的開始,有利於ㄧ年的發展,所以「一年之計在於春」囉。

農業社會的生活和自然是更貼近的,自有一種讓現代人嚮往的質樸和適性,「歸去田園」其實是很多人心裡盼望,但很難實現的夢。


很喜歡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關於立春的詩: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闈。
兩人攜手語,十里看山歸。
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
風光向晚好,車馬近南稀。
機盡笑相顧,不驚鷗鷺飛。

《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唐 白居易


講他跟朋友在春日,騎馬遊江,攜手並轡,且談且走,楊柳初黃,水波微綠,春色美好,但歲月畢竟不饒人,晚景在望。但有老友相伴,談話投機,這人生的黃昏,是多麼自在寧靜!

立春,也是立志和夢想的節令。一年之始,誰無夢想,誰無盼望?

大陸有部電影《立春》,說了一個夢想的故事。一個聲如黃鸝,對歌唱執著的鄉下音樂老師,懷著聲樂家的夢想,一心想進入音樂學院,並登上歐洲歌劇舞台一展歌喉。

她窮盡所有之力,卻一再被拒絕,只能獲得在野台演出的機會,座位上坐著聽不明白,只是瞧瞧熱鬧的鄉下群眾。最後連這個舞台也容不下她。備受羞辱之後,事業、愛情全部落空,最後改行賣菜,收養了一個面貌有點殘缺的女孩,寄託她所有的愛。

立春那天,她帶孩子上街,擴音機裡傳來她曾經熟悉的詠歎調:《為了藝術,為了愛》,好像是她自己的歌聲。就在那一刻,她仿彿看到自己站在音樂廳的舞台,儘情的歌唱,像一位真正的聲樂家那樣,她的歌聲,那樣動人,唱出她嚴謹的自我要求與對生命的熱情!

導演是執著於人文電影的顧長衛,主演的是他美麗的妻子蔣雯麗,扮醜飾演肥胖暴牙的音樂老師王彩玲。

也許故事不必然這樣悲哀。如果王彩玲生在背景好些的家庭;如果,她生得比較活潑而美麗;如果,她的起步不是那樣晚;如果,她遇到一個知她懂她的恩遇...但幸運總是落在成功成名的少數幸運兒身上,大多數人沒有那樣的幸運,但是,夢想總會在每一個人的心裡萌芽過,燃燒過,不ㄧ定在什麽時候,我們只要知道,那ㄧ刻,我們的生命煥發著多麽燦爛的光輝,那是我們珍貴的生命之春。

每一個生命都該受到春天的眷顧,在活躍的嶄新時刻找到幸福的能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春,正月節」,春木之氣來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節日!

僅以此文,向大家賀年!

吳萍康   中華民國108年2月4日 己亥年 除夕

驚蟄與花朝 驚蟄(3月6日-3月20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驚蟄與花朝

驚蟄(3月6日-3月20日)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春天6個節氣的第3位,時序進入仲春。二月的開始。故稱「二月節」。通常在陽曆3月6日-8日間。

天氣轉暖,雨水漸多,蟲豸結束冬眠,各地開始春耕。
春雷,是這個節氣的特徵。仿佛這一切春的萌動,都是來自這天際的乍響和呼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說道:“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其實就是濕與熱的撞擊,引動雷聲。蛇蟲鼠蟻,開始為生存覓食而四處竄動。各種麝香、艾草的香薰,成為驚蟄重要的活動。

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蝸涎明石凳,蟻陣繞山台。
此際衣偏濕,熏籠著麝煤。《山房》宋·陳允平


這首詩多麽生動地描寫了蝸牛拖著軟汁,螞蟻疊著蟻丘,屋子裡薰籠麝墨薰著衣物,打掃清潔的驚蟄日的生活。

驚蟄帶來生活和心情的改變,往往來自春雷的初響。

松聲夜半如傾瀑,憶坐西齋共不眠。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
臨流欲渡還休笑,送客歸來始惘然。
掩卷有誰知此意,一窗新綠待啼鵑。
《有懷正仲還雁峰詩》宋·舒岳祥


這是一個耕讀為生的讀書人,偶然老遠來了個朋友,徹夜長談,歡快不已。天候的律動,流水樹花這些ㄧ向生活裡的東西,變得更加活躍可愛。可惜相聚短暫,送完朋友,又回到清寂落寞的生活。情懷理念再無人分享,只能望著綠瑩瑩的春野懷想,讓自己再度安於孤清,透過花香鳥語這些自然無情之物,安頓惶惶的生命。

也就是一窗新綠,細雨落梅,偶爾幾聲春日的杜鵑啼。


生活的滋味,往往來自於敏銳的心靈。寂寞使人敏銳,溫暖也能激起心靈的躍動。

宋朝的詩人范成大,在驚蟄這一天心情特好,因為家人晚輩為了仲春的來到,把冬日的厚簾撤下,換上薄薄的「疏簾」,於是透過窗子,可以看到清爽的春景。清風吹拂,墨汁不再凍結,寫起詩來,更心曠神怡了。是非常溫馨又富於情趣的生活畫。

二分春色到窮閻,兒女祈翁出滯淹。
幽蟄夜驚雷奮地,小窗朝爽日篩簾。
惠風全解墨池凍,清晝勝翻雲笈簽。
親友莫嗔情話少,向來屏息似龜蟾。
《驚蟄家人子輩為易疏簾》宋·范成大


驚蟄的時節是活躍繁忙的。從古代的詩歌裡,我們看到不同時空的古人,在相同的節氣裡,感受著生活。這裡面,似乎有ㄧ種神秘的聯繫,解釋著生命的展延和關聯。從東晉的陶淵明,到北宋的秦觀,紛紛在驚蟄時節受到感動,並作了他們的書寫:春雨、花草、蟲動,以及那一聲春雷。

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擬古》晉 陶淵明(遘讀「ㄍㄡˋ」gòu)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蔷薇卧曉枝。
《春日》北宋  秦觀

回到更久遠,4000多年前的東周。春秋戰國時代。出了
《禮記·月令》這篇又像詩歌,又像曆法,又像生活倫理的百科書。這其實是反映戰國時代,統治階層的人之所見和想法的農時氣象書。他們觀察自然與生命的各種規律和變化,對於仲春時節,簡潔地記下:

「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意思是:桃花盛開,黃鶯啼了,冬天凌厲的鷹變成春天溫柔的布榖鳥了。

他們敬重天,重視各種現象代表的意義,配合著作生活起居,飲食、用具,乃至於色彩、音樂聲調的調整。譬如驚蟄飲食宜用辛酸或腥羶,食具要粗而通氣,穿青色的衣服,用「角」這個調性歌唱奏樂。ㄧ切由天子代表做起。似乎有一種仁民愛物,順時養生的哲學在裡面。

古老的事物能牽動想像和情感的紐帶。我常常喜歡擬想,不同時空的人,會有哪些同與不同。古人生活的時間感與空間感與我們現代人的差別。他們眼中的天地,心中的天地與我們的差別。

季節規律地變換著。人不多,住在廣闊的空間裡。仰頭,是多麼寬闊的天空,低頭,是多麼熱鬧的土地。那一聲雷響,從遙遠的天際傳來,是多麼令人震撼的聲音。所見所想,想必是單純又繽紛的吧!


於是,有了雷神的傳說。一個巨大的,有力量的神。會帶來轟響、閃電和雨。古老的神話書《山海經》說雷神誕生於「雷澤」,今天的山東一帶。那是個古老的湖。雷神長得人頭龍身,雷聲來自它的肚子,敲一敲,轟雷滾滾。後來雷神的形象又清晰了一點,尖嘴猴腮,成為介於人猴之間的面相。總之,兇惡,司管懲罰。古人發誓愛說「天打雷劈」,可見其威勢。

神話是民族的夢,民族對生命自然的想像,有喜有懼。東西皆然。
北歐有雷神索爾(Thor),希臘有宙斯(Zeus)。


驚蟄時節也包含著一個美麗的節令:「花朝節」,也稱「花神節」,是百花的生日。大約在陰曆2月12,陽曆3月8-18日左右,各年略有出入。這一天有種花、賞花的習俗。人們或郊遊雅宴,觀景賦詩,婦女則剪五色彩紙黏在花枝上,稱為「賞紅」。也有祝花木繁盛,子孫繁衍的意思。看來,是屬於婦女的節日。
「花朝節,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宣府志》明 馬中錫

另一個習俗是「撲蝶」。
「長安二月間,仕女相聚,撲蝶為戲,名曰撲蝶會。」
《荆楚歲時記》南朝 宗懍
這兩個非常女性的習俗被名著《紅樓夢》用作篇中重要的兩個情節:
「黛玉葬花」與「寶釵撲蝶」,承接少女如花,「護花」、「惜花」的書中宗旨。也暗示了兩位主角的性格與命運。林黛玉惜花自憐,葬花正是她哀怨個性和命運結局的象徵與暗示;薛寶釵迎風撲蝶,終究未能如願。也刻畫出她力逐青雲,卻畢竟成空的無奈ㄧ生。

書中明白寫出林黛玉的生日是陰曆2月12,正是花朝節。間接說明林黛玉在紅樓眾女子中的地位,為百花之冠,眾芳的代表。她是曹雪芹筆下極力刻畫的性靈女子,對自然和詩歌有敏銳的感知,對愛情和生命有執著率真的追求。前世的絳珠仙草,為還淚而下凡。她是曹雪芹筆下的瀟湘妃子,癡情的仙女,也是陶淵明那樣的孤潔之士。她與賈寶玉的愛情,建立在性靈的共鳴,卻不得不受制於宿命的安排。她與薛寶釵,對比的呈現女性美的兩種經典,也是曹雪芹對人生的虛幻,人世的無常,世間女子的美好與不幸,發出的最響亮的兩聲歎息。

在節氣裡,其實充滿生命的色彩和氣息。工作、生活、情感、生生滅滅,循環不息的物象與人生。

驚蟄仲春,春色正濃,花神已經就位。各位準備好賞花撲蝶的心情了嗎?

祝大家如驚雷奮起,春滿家園!

吳萍康  2019.3.6驚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