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立夏時節黃梅天 立夏Summer begins(4月22日-5月6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立夏時節黃梅天
立夏Summer begins(4月22日-5月6日)

經過了多雨的暮春,夏天來了。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夏,四月節...物至此皆假大也。」「立」是開始,「夏」是大,也就是繁盛的意思,是說到了夏天,萬物都豐茂旺盛起來了。

立夏是耕作季節,最早的八個節氣之一,周朝時,立夏這天,天子有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的儀節,有鼓勵和叮嚀農民百姓生產耕作的意思。

《禮記·月令》篇記載立夏的徵候:“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可見初夏的勃然生機。

農曆四月,相當於國曆的五月。在長江流域,包括台灣的南方,冷暖空氣交鋒,形成持續的鋒面雨,因為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梅雨」,又稱「黃梅天」。是一個綿綿不斷的入夏之後的雨季。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宋 趙師秀《約客 》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宋·楊萬里《初夏睡起》

這兩首宋詩,很生動地描寫了江南初夏,黃梅季節的生活情趣。綠樹濃蔭,雨水豐沛,池塘漲水,食梅聽蛙,兒童嬉戲,好友弈棋,閒閒睡到自然醒,真是愜意滋潤的夏日。

許多詩篇也描寫了初夏的豐潤與充實,萬物各就各位,農人努力耕耘。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南宋 翁卷《鄉村四月》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唐 王維《渭川田家》

一寫白日的農忙,一寫黃昏收工後的溫馨閒適。
美麗的農家圖畫,是詩人嚮往的人生歸宿,也是庶民百姓的家園之夢。

詩人對於季節的感受,往往敏銳,春夏秋冬,四季變遷,應物斯感,不免觸景生情,但唯獨在夏季,似乎少了傷感,而多了閒適的心情。歷來描寫夏日的詩篇,和其他季節相比,很明顯的,以安祥恬靜的描寫居多。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牀蓆,香開酒庫門。
慵閒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唐 白居易《池上早夏》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迴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晉 陶淵明《讀山海經》


好雨微風,蔬果豐足,或好友來訪,或飲酒讀書,或灌園賞景,或撫琴弄孫,榻上高臥。可以說生活的幸福感,來自於天地的親和與安穩。一方可以安居之地,無愁衣食,精神有託,生活的期盼,不過如此。

立夏裡的重要節日是母親節。
母親節是一個世界性的節日,但各國紀念的日子有所不同。我們中華民國的母親節定於五月的第二個週日。這是由美國的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1948)女士於1908年發起的節日。1913年,由美國國會確認為法定節日,表達對母親的敬意。安娜女士母親最愛的康乃馨,也成為母親節的象徵花朵。

在中國,代表母親的花還有萱草。萱草,就是金針花,又稱「諼草」。諼,忘記的意思。《本草綱目》記載,萱草有治療憂鬱的功效。《博物志》說,經常食用萱草能使人愉悅,忘記憂思,所以稱為「忘憂草」。


古時遊子臨出門遠行,會在母親的居室旁種植萱草,表達「忘憂」和感念的意思。


唐朝孟郊的《遊子》詩動人地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另有椿樹,高大長壽,被用為父親的象徵。「椿萱」二字,成為父母的代稱。

母親和子女間的情感,是一種無可取代,極親密的連結。
我的婆婆幼年失恃,她常說的一句話是:「媽媽走了,好比蒼蠅掐了頭。」這描述很奇特,卻有一種強大的力道,多年來記憶常新。媽媽也是童年喪母,她說不出太多關於外婆的事,能記得的,就是外婆喊她回家吃飯,她貪玩耍賴那一段。常掛在嘴邊的關於母親的話是:「小孩沒有媽媽,就可憐了。」
不知為什麼,我感到自己無比的認同和懂得,仿佛所有關於母親的畫面,都在這句話裡描述清楚了。

陽曆五月的初夏時節很美麗。
.
稻子抽穗了,紫色白色的繡球花華麗出場。桑椹、櫻桃盛產,市場、路邊,一盒一盒的販售。酸梅甜李,榨汁的榨汁,製酒的製酒。相思樹上開滿黃色的「相思花」,四片葉子的「醡漿草」在草叢中探頭探腦。

想起小時候,樹叢草地還很多,夥伴們坐在草叢中摘取醡漿草,吮食它酸酸的汁液,剝取它細細的莖相互鬥草。玩得忘情,遠處傳來媽媽喊著回家吃飯的聲音,那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吳萍康 108.5.6.立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