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雨生百穀花事了 穀雨(4月20日-5月5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雨生百穀花事了

穀雨(4月20日-5月5日)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陽曆4月19—21日左右。春寒結束,夏日來臨。
天氣漸趨溫和,雨水明顯增多,秧田插遍,穀飽穗豐。

「榖雨」一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釋:
「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榖於水也。」
意思是雨水滋潤了田地,田地裡又長出榖子,仿佛雨水便是天上落下來的稻榖。

「雨生百穀」,「穀雨」,是一個雨量豐沛,迎接豐收的節氣。細雨紛紛的清明過了,開年的第一場滂沱大雨,往往便在穀雨之時。

穀雨時節,春日走到巔峰,風光作物韶華盛極。

春水搖盪,稻麥青青,蠶肥桑茂,綠遍田野。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麵收新繭。
《蝶戀花》宋 范成大


這是南宋的范成大眼中的穀雨天氣,江南圖畫。富麗明媚的筆觸,寫盡村舍的農事生活,田園風光。


穀雨節氣,也包含了一個古老的節日:「穀雨節」。農耕生活的的富足與安定,和文化的演進結合在一個「天雨粟,鬼夜哭」的神話裡。


西漢著作《淮南子》,給我們說了一個倉頡造字的故事。

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

從結繩刻木到文字符號的發明,是先民在文明上一個偉大的跨越。情意思想因此能超越時空的局限,固定、留存,得以累積,形成智慧。

倉頡據說是上古時期黃帝軒轅氏的史官,當他根據鳥獸山川的啟示,終於發明文字,那一天,上天感動得落下如雨的稻榖,以示酬賞,鬼怪也為這人類巨大的成就而驚駭落淚。

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則這樣解釋:「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說漢字的發明,使人類脫離蒙昧,故天意酬賞,鬼怪無所遁形。

漢字的圖象聯想和象徵性,創造出的詩歌藝術,和文化品項,的確帶領中華文明步向早熟。

所以「穀雨節」就是幾千年來,一個古老的節日,紀念倉頡的日子。


除了稻作,還有新茶。穀雨品茶,是時令雅事。穀雨這天採摘的茶,因為濕度與溫度的相宜,葉片翠綠肥碩,特別清香適口,稱為「穀雨茶」。宋人黃庭堅曾有一詩,寫下穀雨日品穀雨茶的飄逸情感。

落絮遊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穀雨茶。
《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宋.黃庭堅


暮春時節,春花開盡,柳絮飛綿,春日的繁華來到極盛。
加上風雨相摧,便是滿城滿眼的落花。黃庭堅兄弟相聚抒懷,說清明喝酒,固然酣暢,穀雨品茶,更見情韻。因為春之將逝,必然有年光的珍惜。


在這春之將逝之時,季節中只剩下三種花朵,傳遞暮春最後的消息。
一是牡丹,二是荼蘼,三是楝花。其中牡丹與荼蘼都是花色香濃,具有豔麗氣質的花朵。特別是牡丹,更有「花中
之王」,豔冠群芳的稱謂,更有豐富的象徵意義。

美麗的白牡丹,仿佛是穀雨洗成的:

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
曉貯露華濕,宵傾月魄寒。家人淡妝罷,無語倚朱欄。
[白牡丹]唐.王貞白


華貴的紅牡丹,是帝都的至美,遐想的愛戀。

一朵千金,帝城穀雨初晴後。
粉拖香透,雅稱群芳首。
把酒題詩,遐想歡如舊。
花知否,故人清瘦,長憶同攜手。[點絳唇]宋.李銓


關於牡丹荼蘼的篇章,著名的,還有明朝湯顯祖的的名作,昆曲《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唱段。極盡華麗纖秀的文字,雨絲煙雲,姹紫嫣紅的描寫,以及荼蘼和牡丹的畫面,描繪出青春的虛耗,暮春的傷感,可稱哀婉的絕唱。
[繞地遊]
原來姹紫嫣红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卷,雲霞翠軒,
雨絲風片,烟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好姐姐]
遍青山啼紅了杜鵑,
那茶蘼外,烟絲醉軟。
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閒凝眄,聽生生燕語明如翦,歷歷鶯聲溜的圓。

荼蘼是寂寞與孤獨的,因為開得晚,春到到荼蘼,意為已到盡頭,再無可爭。所謂「開到荼蘼花事了,塵烟過,知多少?」「荼蘼不争春,寂寞開最晚。」

這個意象,被曹雪芹巧妙地用在紅樓夢裡。牡丹是薛寶釵的象徵花,意謂「豔冠群芳」;荼蘼,則為丫環麝月的象徵花,當群芳散盡,她與薛寶釵是最後留在賈寶玉身邊最後的女人。也是受盡冷落的女人。一片春色,又成為林黛玉傷春的場景,葬花前的鋪陳。用來預卜紅樓女兒,群芳凋零的命運。

一從梅粉褪殘妝,
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
絲絲天棘出莓牆。《春暮遊小園》 宋·王淇


民國108年4月20日,2019年的穀雨日,入夜,果然迎來一場豪雨,也是開春以來,第一場滂沱大雨。以龐然之姿,依時守信地報到,表達春天的告別。

沒想到春雨也有這樣凌厲的面貌,聽著雨聲滔滔,難以入眠。一方面珍惜自己蝸居的溫暖,一方面感到自然的可畏。

吳萍康108.4.20 穀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