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演唱作品:秦淮河畔

~~萍康老師說歌~~

秦淮河畔 1946 陳棟蓀詞 姚敏 曲

六朝金粉,十里秦淮。秦淮河記錄著歷史江南的美麗光影。《秦淮河畔》是作詞家陳棟蓀1946至1949年創作巔峰期的作品。描繪了秦淮河畔繁華又憂傷的夜晚,用詞盡聲形之美。四聲輕重與唇舌牙齒喉的對比呼應,齊整細膩,把歌唱語言的曼妙婉轉,發揮得極為精彩。姚敏古典悠揚的旋律,極盡華麗與哀戚,與歌詞並麗生輝。

母親的老家就在秦淮河畔,烏衣巷口。仍有些許古老的房舍留著,斑駁的磚泥青苔,可以追摹出歲月的印痕,生活的溫度。在魏晉,這裡是江南帝都,王謝豪門,睥睨天下,昻首闊步之處。在明清,這裡是文士歌女,詩酒交會的風雅富裕之都。而巷弄之間的一磚一瓦,青石步道,則提醒著我的來處,我的先人曾經漫步在這裡,日升月落,孜孜地生活。

今夜有酒今夜醉 今夜醉在秦淮河畔
月映波底 燈照堤岸 如花美眷倚欄杆
歌女歌 舞女舞 聲聲相思為誰訴  步步愛憐為誰踱
蜜意柔情為誰流露 為誰流露
歌女歌 舞女舞 朵朵櫻唇為誰塗 層層脂粉為誰敷
眉語眼波為誰傾吐 為誰傾吐

~~萍康音樂沙龍~~
LINE@生活圈 ID:   @qsf1979h
部落格:  https://musicdreamsalon.blogspot.com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雨生百穀花事了 穀雨(4月20日-5月5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雨生百穀花事了

穀雨(4月20日-5月5日)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陽曆4月19—21日左右。春寒結束,夏日來臨。
天氣漸趨溫和,雨水明顯增多,秧田插遍,穀飽穗豐。

「榖雨」一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釋:
「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榖於水也。」
意思是雨水滋潤了田地,田地裡又長出榖子,仿佛雨水便是天上落下來的稻榖。

「雨生百穀」,「穀雨」,是一個雨量豐沛,迎接豐收的節氣。細雨紛紛的清明過了,開年的第一場滂沱大雨,往往便在穀雨之時。

穀雨時節,春日走到巔峰,風光作物韶華盛極。

春水搖盪,稻麥青青,蠶肥桑茂,綠遍田野。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麵收新繭。
《蝶戀花》宋 范成大


這是南宋的范成大眼中的穀雨天氣,江南圖畫。富麗明媚的筆觸,寫盡村舍的農事生活,田園風光。


穀雨節氣,也包含了一個古老的節日:「穀雨節」。農耕生活的的富足與安定,和文化的演進結合在一個「天雨粟,鬼夜哭」的神話裡。


西漢著作《淮南子》,給我們說了一個倉頡造字的故事。

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

從結繩刻木到文字符號的發明,是先民在文明上一個偉大的跨越。情意思想因此能超越時空的局限,固定、留存,得以累積,形成智慧。

倉頡據說是上古時期黃帝軒轅氏的史官,當他根據鳥獸山川的啟示,終於發明文字,那一天,上天感動得落下如雨的稻榖,以示酬賞,鬼怪也為這人類巨大的成就而驚駭落淚。

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則這樣解釋:「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說漢字的發明,使人類脫離蒙昧,故天意酬賞,鬼怪無所遁形。

漢字的圖象聯想和象徵性,創造出的詩歌藝術,和文化品項,的確帶領中華文明步向早熟。

所以「穀雨節」就是幾千年來,一個古老的節日,紀念倉頡的日子。


除了稻作,還有新茶。穀雨品茶,是時令雅事。穀雨這天採摘的茶,因為濕度與溫度的相宜,葉片翠綠肥碩,特別清香適口,稱為「穀雨茶」。宋人黃庭堅曾有一詩,寫下穀雨日品穀雨茶的飄逸情感。

落絮遊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穀雨茶。
《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宋.黃庭堅


暮春時節,春花開盡,柳絮飛綿,春日的繁華來到極盛。
加上風雨相摧,便是滿城滿眼的落花。黃庭堅兄弟相聚抒懷,說清明喝酒,固然酣暢,穀雨品茶,更見情韻。因為春之將逝,必然有年光的珍惜。


在這春之將逝之時,季節中只剩下三種花朵,傳遞暮春最後的消息。
一是牡丹,二是荼蘼,三是楝花。其中牡丹與荼蘼都是花色香濃,具有豔麗氣質的花朵。特別是牡丹,更有「花中
之王」,豔冠群芳的稱謂,更有豐富的象徵意義。

美麗的白牡丹,仿佛是穀雨洗成的:

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
曉貯露華濕,宵傾月魄寒。家人淡妝罷,無語倚朱欄。
[白牡丹]唐.王貞白


華貴的紅牡丹,是帝都的至美,遐想的愛戀。

一朵千金,帝城穀雨初晴後。
粉拖香透,雅稱群芳首。
把酒題詩,遐想歡如舊。
花知否,故人清瘦,長憶同攜手。[點絳唇]宋.李銓


關於牡丹荼蘼的篇章,著名的,還有明朝湯顯祖的的名作,昆曲《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唱段。極盡華麗纖秀的文字,雨絲煙雲,姹紫嫣紅的描寫,以及荼蘼和牡丹的畫面,描繪出青春的虛耗,暮春的傷感,可稱哀婉的絕唱。
[繞地遊]
原來姹紫嫣红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卷,雲霞翠軒,
雨絲風片,烟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好姐姐]
遍青山啼紅了杜鵑,
那茶蘼外,烟絲醉軟。
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閒凝眄,聽生生燕語明如翦,歷歷鶯聲溜的圓。

荼蘼是寂寞與孤獨的,因為開得晚,春到到荼蘼,意為已到盡頭,再無可爭。所謂「開到荼蘼花事了,塵烟過,知多少?」「荼蘼不争春,寂寞開最晚。」

這個意象,被曹雪芹巧妙地用在紅樓夢裡。牡丹是薛寶釵的象徵花,意謂「豔冠群芳」;荼蘼,則為丫環麝月的象徵花,當群芳散盡,她與薛寶釵是最後留在賈寶玉身邊最後的女人。也是受盡冷落的女人。一片春色,又成為林黛玉傷春的場景,葬花前的鋪陳。用來預卜紅樓女兒,群芳凋零的命運。

一從梅粉褪殘妝,
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
絲絲天棘出莓牆。《春暮遊小園》 宋·王淇


民國108年4月20日,2019年的穀雨日,入夜,果然迎來一場豪雨,也是開春以來,第一場滂沱大雨。以龐然之姿,依時守信地報到,表達春天的告別。

沒想到春雨也有這樣凌厲的面貌,聽著雨聲滔滔,難以入眠。一方面珍惜自己蝸居的溫暖,一方面感到自然的可畏。

吳萍康108.4.20 穀雨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演唱作品:何必相逢


~~萍康老師說歌~~

何必相逢    陳棟蓀 詞 姚敏 曲 1946

上海百代公司歌星吳鶯音原唱。吳鶯音以《明月千里寄相思》《岷江夜曲》知名。在上海時代群星中,她似乎走的是郎情妹意的小家碧玉路線,而且獨沽ㄧ味,不過俗中帶雅,沒有矯揉氣,朦朧鼻音,別具特色,算是這一類歌曲中的佼佼者。

《何必相逢》的歌詞同樣是一種俗趣味,但文字玲瓏,聲韻鏗鏘,姚敏的曲子也寫得柔媚酣暢,把一絲兒女情長,身不由己,發揮得別致淋灕。樂句奔放,抑揚頓挫,強弱鬆緊,頗有發揮的空間,是唱來過癮,能有所感觸的時代歌曲。

郎也匆匆 儂也匆匆 相識何必又相逢
離情如絲無從訴 我只有滿眼 淚如潮湧
見也匆匆 別也匆匆 相識何必又相逢
見時容易別時難 反使我添上 煩惱重重
儂心為郎本已凍 恨蒼天為何不放鬆
偏在狹路又相逢 古井重起波動
來也匆匆 去也匆匆 相識何必又相逢
相逢又把相思種 反使我勾起 往事舊夢

~~萍康音樂沙龍~~
LINE@生活圈 ID:   @qsf1979h
部落格:  https://musicdreamsalon.blogspot.com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清明時雨杏花村 清明 (4月5日-4月20日)

∼∼萍康老師的節氣問候∼∼

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清明時雨杏花村

清明Pure Brightness (4月5日-4月20日)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春天三階段的第三階段開始,仲春已過,時序進入季春。又稱三月節。

西漢《淮南子·天文訓》說這日「斗指乙,清明風至。」故稱「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故謂「清明」。

清是一種清爽的氣息,來自於萬物向榮的活力,雨水豐沛的潤澤感;明是視覺的多彩和明亮。

所謂「句者畢出,萌者盡達。」所有的雛蛹與嫩芽都成熟了,春日生意之繁榮,達到了巔峰。

《禮記·月令》說這一日「時雨將降.下水上騰」,所以,清明是多雨的日子。多雨,在中原大地不是容易的事,萬物在雨水中洗去塵埃,天候應該是清明的。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蘭亭集序》中所描述的會稽山蘭亭雅集,正好就是在這暮春之初的清明時分。他寫道: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正好說明了清明時節的天候與氣象萬千。

最早的時令書,戰國時期的《逸周書·時訓解》描述清明節氣的氣徵象是:「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
《淮南子‧時則訓》則說「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

總之,雨水多了,氣候溫潤,晴雨交錯,形成天上的虹。桐花開了,水生植物如浮萍,生出水面,田鼠不見了,善鳴的鳩振羽而飛。喜歡散步的戴勝棲息在桑樹上。

桑與桐,是活躍在古老中國文化舞台上的經濟植物,也是生活中重要的場景與象徵。它們豐富了文學詩歌的內涵,塑造出一種獨特的生命與人格之美。

桐,是百樹之王。高貴雄立,材質佳,桐實清。常用來比喻賢能之士棲留的環境。

《莊子·秋水》這ㄧ則關於鳳凰與梧桐的寓言,表現出的淡薄名利,目無下塵的人格美,是深入人心的。
「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鵷鶵就是鳳凰,莊子認為,它的懷抱高遠,有所不為。

桑,則是庶民情調。

一首南北朝的古詩,生動寫出了春日民間採桑的生活: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女兒採春桑,歌吹當春曲。」

中國的蠶桑文明有5000年歷史,桑樹春天萌芽,桑葉養蠶,蠶可繅絲,桑椹可食。養蠶製絲是婦女重要的工作勞動,是漢族文明的重要推動力量。與桑樹有關的詩篇,由來已早。
上古的《詩經》已不乏有關桑樹的生活與描寫。

《鄘風.桑中》描寫一位男士沉緬在情人的桑林約會與甜蜜的接送之中。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鄭風·將仲子》描寫一位少女,如何懇求他的情人,訪她時不要翻牆折樹,以免引起親人的撻伐不悅。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漢朝的樂府詩《陌上桑》,描述採桑少女秦羅敷,如何在ㄧ片桑田中,因驚人的美貌,使路人脫帽駐足,耕作者忘耕忘鋤。春天的陽光之下,桑田之廣,少女之麗,明媚的風光,盡在眼前。好ㄧ片季春清明光景。

成語「桑間濮上」,指的是男女戀愛幽會之所,春秋時代那衛國濮水邊的桑林。也指一種動搖國本的靡靡之音,使人心旌搖蕩的歌唱。

桑,在中國詩歌文學中,有特別的形象和意義。

節氣和節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自然的規律,一個是人文的節慶。

清明節氣包含了一個清明節。是與春節、 中秋、端午並列的重要傳統節日。

它起源於古代的「墓祭」。逐漸演變為慎終追遠的中國傳統節日。時間約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寒食節的後一天。後來與寒食節結合,成為寒食節的一部分。

火,是寒食節的主題。源自上古的「改火」習俗,是清明節的另一個源頭。

古人取火,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於日,木燧取火於木。就是鑽木取火。為保存火種晝夜不滅,有定期滅舊火,燃新火的制度,稱為「改火」。

《後漢書‧禮儀志》便有夏至「浚井改水」,冬至「鑽燧改火」之說。

對水火的管理,政府是設專司職掌的。

掌管火務的官,周代時叫司爟,漢代時叫別火丞。通常,寒食節將舊火熄滅,到清明日再取得新火。因此,寒食節是禁火日。

也有防火的意思。火務官用木鐸警告民眾防範火災,後來演變為禁火一個月,這期間一概冷食,故稱為「寒食節」。

寒食墓祭本有送紙錢的習俗。但由於寒食節期間禁火,人們認為紙錢不焚燒無法送達陰間,所謂「三日無火燒紙錢, 紙錢那得到黃泉?」(王建《寒食行》)

因此到了宋朝,能夠用火的「清明節」,就取代了「寒食節」,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

當然,春秋時晉文公狷介的隨臣介之推,寧死不受賞,抱著老母親燒死於綿山的事蹟,也為「寒食節」添上動人的色彩。。

歷代詩詞中,以「清明」、「寒食」為題的作品極多,可知這個節日在騷人墨客心目中的分量。

大家最熟悉的自然是唐朝杜牧的千古名作《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簡潔響亮地把清明的悽清與明媚融為一體,把生死的哀愁和飲酒的灑脫作了總結。雨紛紛是愁,杏花村是解。不多言,而詩意的道盡了人生。

南宋詩人高翥的《清明日對酒》則是冷眼看生死,一坏黃土,生命的動能,後人的惦念,其實無可期待,調子悽愴。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兩三百年前,清朝屈大均的清明詩作,則寫出了清明節氣陰寒不定,季暮春深的特點,也透過寒食遙祭,寫出故國衰亡,無枝可棲的知識分子的沉痛。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壬戌清明作》
清明節如今已成為中國少數民族和東亞地區共同的傳統節日。影響深遠。慶祝活動樣式很多,除了基本的拜掃、祭祖、郊遊、踏青之外,文的有賞花、賦詩、插柳、取薪、畫蛋;武的有蹴鞠、鞦韆、鬥雞、牽鉤(拔河)、放風箏等。掃墓活動可前後延續十天左右。在台港澳是公定假日。

春分之後,台北經過時晴時雨,乍暖乍寒的15天。氣溫日益升高,雨水也漸次增多,一路走到清明。清明的這兩天,一會兒晴而暖,一會兒雨紛紛。好像有意無意地呼應著節氣的規律。

恰好在這時,日本宣布了他們繼任天皇德仁的新年號「令和」(れいわ),說是取自日本古籍《萬葉集》漢文序言中「初春令月,氣淑風和」的句子。並在2019年5月1日啟用。在這清明時節,審視古人的詩句,頗有情意相通之感。

漢字真是十分美麗,每一個字,就是一個形象,一幅畫,一種姿態,一個聲響。組合成詩,又刻畫出種種境界和情懷。緬懷先人,無比沉醉。

吳萍康 108.4.5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