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節氣,是因為想悠遊古今,落腳在真實的土地上,探索那來自於久遠時空的感受和氣息。這是我的歌唱心靈告訴我的聲音。
今天是白露,秋天六個節氣的第三站,進入仲秋了。漸漸感受到微微的秋意。
「一雨成秋」,台灣的秋天往往透過雨水而來。近日幾番細雨,已漸次減去夏天的暑意,今天則更以一場出人意表的大雨,正式離開處暑的曖昧,宣告夏天的離去。
台灣的氣候本來不容易預測,早上還是豔陽高照,過了正午,開始烏雲掩映,下午便下起雨來,而且是傾盆大雨,有些地方甚至豪雨成災。戲劇性的變化,但隱約又在節令的軌道之中。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都有一精雅的名字,說明氣候的特點和時間的位置,其中「白露」最美。
關於白露的名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故云「白露」。
白露之美在甩脫暑夏,步入秋涼。所謂「白露收殘暑,清風襯晚霞。」
這種涼意透膚之感,是一種觸覺的美。
唐朝詩人李白的《玉階怨》著墨的正是此種觸覺的冰晶透涼之美: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觸覺的冰涼,常也帶來淒冷孤寒的聯想。南朝的「江郎」,江淹感受的是:「白露淹庭樹。秋風吹羅衣。忠信主不合。辭意將訴誰。」《效阮公詩》
ㄧ個「淹」字,沉重地表達了生命承受的壓力,秋風之吹,吹在身上,應是澈骨的寒冷。
同樣是白露沾衣,清冷的感覺成為ㄧ種提醒。宋朝許琮表達的是高潔理性的情懷:
「風動蘋起,雲光在水。荇藻有心,清我眸子。白露在衣,秋心易微。冠兮佩兮,君子當饑。」 《感秋詩》
露水沾衣,濕透了樹林。是從觸覺的寒,到心情的冷,到性靈的昇華。
有些詩人著眼於視覺的光與色,寫露水的晶瑩,以及在季節的色彩和氛圍中所引起的效應。
唐人杜甫被邊哨的鼓聲和雁鳴觸動心房,在明月和露水的光亮中總結出故鄉之思。宋人陳與義則用「白露洗空」,圖繪出ㄧ幅驚人的秋景。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 杜甫《月夜憶舍弟》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漢明。莫遣西風吹葉盡,卻愁無處著秋聲。」宋 陳與義《秋夜》
皎潔的白,就是秋這個季節的性格,詩人為白露這個節氣定義的形象之美。
與「白」相伴的另一個形象特質是「透」,細薄柔軟的清澈與穿透無礙的寬廣。
宋朝的李處全眼中的秋江是:
「但見橫江白露,清映月如霜。」宋 李處全《水調歌頭•上馬趣攜酒》
清朝的錢謙益則見到這樣的秋江:
「雨後水更明,秋風漸漸聲。寒天白露滿,江上曉煙橫。」
清 錢謙益《雨後江望》
同樣是白露橫江,李處全說的是秋色的清澈,錢謙益
寫的是白露鋪天蓋地而來的遼闊荒涼。
季節的感受也可以來自聽覺。詩人以聲音表現白露時節的蕭瑟:
白露變氣候,促織階下鳴。切切鳴不已,倦客心自驚。
釋文珦《天竺中夜》
促織、寒蛩,這些蟲鳴蟬噪之聲,有點狀的音色,纖細的織體,澎湃的時候,似管樂;稀疏的時候,似弦樂。在初秋之夜,為纖薄清淡的畫面配上觸碰心弦的音樂。
秋天的聲音也來自秋風。秋風掃過枝葉,吹落露水,涼意浸透著萬物,萬物在寂靜中發出細緻到無法察覺的聲響。這種寧靜,飽含生命的動態,充滿生機。
白露是ㄧ個時節,露水是它最具體的形象。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幹。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唐 戴察《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
最有名的關於白露的描寫,還是《詩經.秦風》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場景是一方水湄,時節是八月初秋,白露是時間、也是處境。蒹葭在水流中千姿百態,歷盡曲折。而追求戀慕的情懷,就在白露的聚散枯盈之中,一一展開。
白露時節的美,在水。
水的秀逸、朦朧,清冷,增添季節寧靜蕭瑟的氣韻。水的柔軟、晶瑩,一派光明,賦與季節高貴雅致的性情。
白露時節多雨,河水充沛,故「秋水溢,魚蝦膘。」寫的是秋水的洋溢豐美。初秋是成熟豐腴,準備收穫的季節。
過了白露,便是中秋。秋月最光華的時刻。然而月將圓而未圓,天將寒而未寒之時,往往更富情味。對於季節時令的期待感,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悸動。
物換星移,世界以最輕巧的步伐,悄悄變換它的面孔,挪移它的位置,透過這些變動,我看到了自己。但願能有更敏銳的知覺感受這一切。天地、世界、人與我。
在節氣的運行當中,養身養心,觀察一個人類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應該有的樣子。
詩意的季節。祝大家身心娟好。
吳萍康 2018.9.8 白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