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願意為我買一個幸福的早晨?
Who Will Buy?--音樂劇《孤雛淚》選曲
英國的音樂劇龍頭地位,從1940年代起拱手讓給了美國。失守20年後,終於在1960年因為一
齣《孤雛淚》(Oliver!)重新拿了回來。音樂劇中心,從紐約百老滙回到倫敦西區。
這部劇一直在倫敦西區上演七年之久,2238場次,直到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的《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接手,光芒萬丈的英國音樂劇時代來
臨。
詞曲編劇一手包辦的倫敦音樂人萊昂內爾·巴特Lionel Bart(1930年8月1日-1999年4月3日)。
這位30歲,經歷一點滄桑,有點古怪放蕩的猶太獅子男,用溫暖歡樂的音樂,為這個19世紀英
國底層世界的悲慘故事,鋪上一點幽默溫馨的色彩。
其中諷刺孤兒院管事們作威作福和孤兒饑餓煎熬的《美妙的食物》(Food,Glorious Food)、小
扒手道奇自以為是的《為自己想想》(Consider Yourself)賊窩老扒手法金告誡初來乍到小奧立
佛的《你得會偷錢包》(You've Got To Pick-a-Pocket Or Two)、酒館癡情女侍南西的《只要他需
要我》(As Long As He Need Me),都是有歌舞亮點的段落,風趣又多情,緩衝了劇情的黑暗殘
酷。
故事取材於19世紀英國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1839年的小說《奧立佛·
退斯特》(Oliver Twist)又譯《孤雛淚》、《霧都孤兒》、《苦海孤雛》。狄更斯是批判寫實主義作家,對維多利亞時代貧富不均的社會環境和小人物的苦難多予同情與針砭。
如1843《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1850《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1859《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都是世人熟知的作品。
狄更斯的筆觸冷冽嚴峻,一筆一畫勾勒著現實中的種種不經意的善與惡,和交織成的苦難。
奧利佛要求添粥
孤兒奧利佛·退斯特(Oliver Twist),媽媽在濟貧院生下他後便去世,留下他在孤兒院中成長。
他當童工,吃不飽,被其他孩子強拱出頭,反被院裡處罰,賣給葬儀社。再受排擠,一個人逃到倫敦,又誤入賊窟,成為扒手。第一次出任務,就失手,被逮上法庭。
好心的紳士收留了他。同夥卻等著把他劫回賊窟。
全劇最豪華的唱段,在第二幕《誰來買?》(Who Will Buy?)第二幕一開始,老紳士布朗羅把在扒竊任務中嚇傻的奧立佛帶回家休養。這天早晨,奧立佛從未曾經歷過的溫暖中醒來,聽到遠處的叫賣聲。他好奇的起身,走到陽台上,看到天空無比的藍,鳥兒在天上飛,廣場上小販一一地走過,有賣花的、賣牛奶的、磨刀的..有趕車出門的男主人、還有女僕在陽台上曬棉被...這是多麽有趣美好的早晨!於是他想道:
「誰來買?誰可以買下這樣一個美麗清晨,放在盒子裏,用絲帶紮好,作為禮物送給我?我會
一輩子帶在身邊,不如意的時候,拿出來看看。它不貴!只要半價。」
奧立佛不覺得自己能長久擁有這些,只能在心裏盼望,一個好心人,買下它,留給他!
歌曲從賣花女開始溫柔的女低音叫賣、然後是甜美的女中音牛奶女工,亮麗的女高音賣草莓
女分別加入,與磨刀匠的沉厚男聲交織成一片喧嘩高亢的「誰來買?(Who Will Buy?)」
孤兒奧立佛用軟萌的奶音唱出他的夢想,澎湃的大合唱以飛快的歡唱支持他。最後在賣花女
溫柔的叫賣聲中結束:「誰來買?甜美的紅玫瑰花,一辨士兩枝啊!」
這一段歌舞,是原著裡沒有的,也是為原著增色,畫龍點睛的一筆。突顯了音樂劇的特質,與
狄更斯文學的筆觸分庭抗禮,用不同的語言,說著同一個故事,而青出於藍,是少數改編而不
遜於原著的作品。
誰來買?––小販之歌 https://youtu.be/RYpYehqcL9k
1963年《孤雛淚》進軍美國,在紐約帝國劇院首演,創下票房紀錄,英國本土音樂劇成功登陸百老匯。也贏得該年最佳音樂劇原創音樂東尼獎。
1968年根據該劇改編的音樂電影,著名童星馬克李斯特主演的《孤雛淚》(Oliver!)獲得當年
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原創歌曲獎。
1965年,17歲的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和21的歲蒂姆·賴斯(Tim
Rice,1944-)這對著名的音樂劇搭檔已經在嘗試音樂劇的創作,他們一起看了《孤雛淚》。繼
1965年同樣描寫貧兒命運的《孤海浮燈》(The Likes of Us)之後,兩部以基督故事為背景的音
樂劇,1967《約瑟的神奇彩衣》1969搖滾音樂劇《萬世巨星》(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以嶄新的面貌登場。
韋伯景仰巴特,稱其為「英國音樂劇之父」。讚其使英國本土音樂劇谷底翻身的貢獻,以及將正統英國風情與現代舞台結合的魅力。
巴特對戲劇和音樂有熱愛,1952年,22歲一退伍,就從繪製布景、海報的見習生開始,參與舞
台劇的製作和演出,一步步深入這個行業。反串過《灰姑娘》的惡姐姐,還創作台詞。成為倫敦舞台的主流演員之一。寫作流行歌曲,長踞英國排行榜前20名,是英國歌曲獎(Ivor Novello
Song Awards)拿獎最多的作曲者。10年淬煉,1960同一年,兩部劇《我們結婚吧!》(Let's Get
Married)和《孤雛淚》(Oliver!),特別是後者,獲得英國樂壇強烈回響,迎來事業顛峰。
巴特家是東歐猶太裔移民,父母在倫敦開裁縫店。十二個孩子,他是老么。繪畫、音樂都是神童級別。小時沒有受過正規音樂訓練,不會讀譜,不會彈奏任何樂器。腦子裡全是旋律,他隨時哼唱,把旋律記錄在錄音機裡。據說,《孤雛淚》的音樂,即是巴特哼唱,作曲家艾瑞克 羅傑斯(Eric Rogers 1921 – 1981)記譜完成的。
巴特在1965年之後的最後兩部音樂劇不甚成功,財務困難,因債務而破產,窮途末路到甚至
賣掉《孤雛淚》的版權。酗酒、耽溺於毒品和藥物,在抑鬱症中起起伏伏20多年。1999年68歲,癌症去世。
《孤雛淚》(Oliver!)仍是倫敦西區和百老滙的保留劇目。也是英國中小學最受歡迎的音樂劇
目之一。
而維多利亞風格的廣場上,那些家常的幸福,陽台上的藍天,一聲疊一聲的《Who Will Buy》,指向的,正是我們失焦的眼睛,說明人間最大的歡樂,來自何處。
吳萍康110.4.20 穀雨